來源:幼教網 2009-04-21 17:53:29
新生兒皮膚非常嬌嫩,出生后又離不開尿布,顧名思義,尿布疹就是發(fā)生在兜尿布的臀部,表現(xiàn)為皮膚發(fā)紅,繼而出現(xiàn)紅斑、丘疹,較重時發(fā)生糜爛、潰瘍,故俗稱紅臀。皮疹并可向外延及大腿內側或腹壁等處。
尿布疹是兜尿布所造成的,但不是兜尿布的小兒都發(fā)生尿布疹,那么,尿布疹是如何形成的呢?
由于尿液中含有尿酸鹽,糞便中含有吲哚等多種刺激性物質,兜尿布后,這些物質持續(xù)刺激皮膚,加上新生兒皮膚嬌嫩,就發(fā)生了紅臀。
臀紅,醫(yī)學上又稱“尿布疹”,顧名思義是因濕尿布刺激而引起的皮疹。是新生兒和1歲前小兒常見的皮膚病。多發(fā)生在兜尿布部位,潮濕尿布長時間接觸的地方局部皮膚起小紅丘疹或發(fā)紅、腫脹、脫皮、流水。發(fā)生臀紅后每次大小便時,局部皮膚十分疼痛,孩子因而哭鬧不止。其實只要家長能細心護理,臀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發(fā)生紅臀的誘因如下:
(1)尿布不勤換。小兒尿后沒有及時換尿布,特別是夜間不換尿布,或用一次性尿不濕一夜到天亮,長時間不換尿布,尿液對臀部皮膚引起刺激。
(2)便后不清洗。新生兒的大便稀、量多,母乳喂養(yǎng)的新生兒大便一天通常有4-5次。因兜著尿布,大便常沾滿了整個臀部。有些父母或保姆在小兒大便后用尿布將臀部的大便擦去,而沒有清洗臀部,使整個臀部仍粘附著大便,當再兜著尿布時,在潮濕有刺激物的環(huán)境下而發(fā)生紅臀。
(3)臀部潮濕。許多父母對孩子的護理特別仔細、精心,不僅大便后將孩子的臀部洗得干干凈凈,而且每次小便后都清洗臀部。夏季時一天洗2-3次澡,冬天也幾乎天天洗澡,每次洗完臀部或洗澡后還在臀部拍上一層粉,可以說得上是盡心盡力。清洗后換上干凈的尿布,外面再包裹一層塑料紙,將孩子整理得很干凈,可是孩子還是發(fā)生了紅臀,他們不明原因來找醫(yī)生。這種情況發(fā)生紅臀的原因就是局部潮濕。新生兒臀部皮膚皺折多,清洗臀部后水不易擦于,馬上包上尿布,外面再裹上塑料紙,使局部不透氣;而潮濕的臀部拍上粉,似乎是使臀部皮膚干燥,但實際上粉吸水變成塊,不僅局部仍然潮濕,而且粉對皮膚也形成刺激。潮濕的環(huán)境使局部皮膚的抵抗力下降而發(fā)生紅臀。
(4)尿布粗糙吸水性差。有些父母沒有認識到孩子的皮膚特別嬌嫩,所準備的尿布粗糙、或用化纖布做成的,吸水性能特別差,使局部皮膚更潮濕;在擦拭臀部時,由于動作粗暴及尿布粗硬,使皮膚損傷,繼而在潮濕刺激環(huán)境下更容易發(fā)生紅臀。
尿布不干凈嬰兒易患什么。
尿布不干凈,易引起嬰兒尿布皮炎。尿布皮炎,是指嬰兒撒了屎尿而又沒有及時更換尿布,或所用尿布不干凈,致使嬰兒臀部受到大小便的浸漬刺激,出現(xiàn)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等皮損現(xiàn)象。
嬰兒的糞尿中有一種桿菌,可以把尿液中尿素分解出氨類,刺激皮膚而產生皮炎。有些母親在尿布外面再包一層塑料布,由于塑料布不通風透氣,更容易助長尿布皮炎的發(fā)生。如果尿布質地粗糙堅硬或洗尿布時未將肥皂液漂洗清,亦可引起皮炎。
為了預防尿布皮炎,嬰兒尿布應選擇質地柔軟的棉織物,洗尿布時必須將肥皂液漂洗干凈,不要在尿布外面包塑料布。要經常保持嬰兒臀部清潔,除經常更換尿布外,如發(fā)現(xiàn)有糞便時,即用溫水洗凈皮膚,抹干后灑爽身粉。
患了尿布皮炎,在早期紅斑階段時,可以灑爽身粉或搽痱子粉。如有糜爛滲液,可用3%硼酸水濕敷,待干燥后再搽痱子粉。
預防與治療“尿布疹”
。ǎ保┦紫冗x用布料要注意細軟、吸水性強的純棉布,最好用白色或淺色的舊床單、被里或棉毛衫、褲來制做尿布。切不可用深顏色的布料,尤其是藍、黑、紅色的新粗布,這種布不易吸水,而且容易擦破孩子的皮膚。
。ǎ玻┠虿家趽Q洗。堅持尿濕后立刻更換干凈的。換下的尿布要放入盆里(不要亂扔在地上),用肥皂和開水燙洗,并沖洗凈肥皂,在太陽下曬干后再用。絕不可把尿濕的尿布不經沖洗,直接晾干就用。
。ǎ常┟看未蟊愫螅獔猿钟脺厮o孩子洗凈屁股,尤其是腹瀉的嬰兒更要注意。臀部要保持干燥,有人看護時可以不兜尿布。
(4)最好不用塑料或橡皮布包在尿布外面,以利濕熱散發(fā),減少對皮膚的刺激。若已發(fā)生臀紅勿用肥皂洗。有滲出時應作濕敷,干后可涂含有0.5%新霉素的爐甘石搽劑或0.5%新霉素氧化鋅糊劑。
。ǎ担┱婢酝渭t。多為白色念珠菌引起,常繼發(fā)于尿布皮炎。真菌感染表現(xiàn)為在尿布范圍外的皮膚上出現(xiàn)散在的像綠豆大小的紅色皮疹,上邊有環(huán)形的皮膚脫屑,可化驗出念珠菌。這種臀紅用制霉菌素霜(1克冷霜中含制霉菌素10萬單位)或1~2%的克霉唑霜涂擦患部,即可治愈。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