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09-04-24 19:56:57
教育孩子勞動最光榮
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加強勞動教育可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意識、勞動興趣和勞動習慣,也能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服務(wù)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也能讓幼兒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讓幼兒從心底尊敬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家庭教育家伊麗莎白·邦得里說過,給孩子布置家務(wù)是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種最好的方式,習慣于承擔家務(wù)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過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這種體驗和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適應生活!
從現(xiàn)在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習慣吧!
美國哈佛大學經(jīng)過四十余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適量勞動可使孩子快樂。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做過簡單家務(wù)勞動的人,要比那些小時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為孩子在勞動中,不僅獲得了才干,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家長往往忽視幼兒的勞動教育,不重視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使幼兒動手的機會減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會做或不愿做。孩子越來越可愛聰明,可是生活能力卻越來越差了。
孩子勞動為什么“在園在家兩個樣?”
幼兒園的老師比較重視對幼兒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的培養(yǎng)。孩子從上幼兒園的第一天起,老師就教他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襪,自己收拾玩具、圖書,值日生還要幫助端飯、端菜、抹桌子等,在幼兒園里,孩子顯得很能干,但在家里,孩子卻變成了另外的樣子,什么事情都要大人幫忙才能完成。家長經(jīng)常向老師訴苦:“孩子在家玩具、圖書扔得到處都是,每次都是我們收拾,真累。”
為什么孩子在幼兒園很勤快,在家卻變成小懶蟲?不是孩子不會干,而是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勞動習慣方面的觀念和方法出了偏差。
觀念上的誤區(qū):
★“孩子大了自然會”;
★“孩子以后有出息,請個人來照顧他就行了”;
★“孩子小不懂事、越幫越忙。”
正確的觀念:
★做家務(wù),是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自信心與責任感的絕佳辦法。從小就干家務(wù)活兒的孩子長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務(wù)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顧好自己。他們從小就懂得干好一件工作是多么有價值,每完成一項工作是多么讓人愜意。
★有關(guān)兒童發(fā)展的研究表明:大肌肉、小肌肉的活動都或多或少與認知有關(guān),也就是說:任何“工作”都有助于他們的身心發(fā)展。
★讓孩子參加家務(wù)勞動作為教育孩子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要及早開始,教會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任何時候都不嫌過早。
★在做家務(wù)的過程中,讓孩子學習體貼別人,與別人分工合作。
方法欠妥,表現(xiàn)在:
★包辦代替:父母對孩子過分照顧,把孩子生活起居的一切瑣事都包辦代替了,使孩子養(yǎng)成了凡事依賴父母的習慣。
★求全責備:當孩子嘗試自己穿衣服,卻穿反了;穿鞋子分不清左右,洗碗?yún)s不小心把碗打破了……家長對孩子在勞動過程中的小缺點不能容忍,總是以成人的行為能力來要求孩子,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勞動訓練stepbystep
1歲以內(nèi)的嬰兒,可以讓他自己拿湯匙吃飯,拿拖鞋或遞物品給大人,把玩具放進籃子里等。
2歲的幼兒可以讓他擦桌子、練習洗自己用過的盤子、杯子,把家人的鞋子擺整齊,將垃圾丟進垃圾桶內(nèi)等。
3歲的寶寶已經(jīng)要開始進入幼兒園過集體生活了,可以訓練其將用好的毛巾、牙刷掛好、放整齊,清理自己吃完飯后的桌面;幫助媽媽擇菜、洗米;學習掃地;自己整理床鋪;給植物澆水、給寵物喂食等;
4歲的孩子已具備了整理房間的初步能力,比如:把玩具擺放整齊、整理自己的小書架、擦拭室內(nèi)的灰塵等等,還可以在此時鍛煉他洗小手絹、襪子之類的小物品;
到了5歲,如果他的身體夠高的話,可以幫助媽媽在飯前布置餐具,飯后清洗的工作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
6歲是上學的年齡,如果孩子一直以來都有良好的勞動習慣,此時你絲毫不必為他在學校是否能夠適應而擔憂,因為你擁有的已經(jīng)是一個能夠獨立處理很多事情的小大人了!
至于做飯、修理之類涉及到火、電等不安全因素的家務(wù),還是要等到孩子入學之后,逐漸擁有一些生活常識再讓孩子插手,這樣比較安全。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