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母子健康》 2009-06-05 11:19:30
準媽媽歷經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之后,
終于可以放下緊張的情緒和小寶寶共享天倫了。
但是少數(shù)新媽媽卻可能在產后出現(xiàn)發(fā)燒的癥狀,
通常稱為產褥熱。究竟什么是產褥熱?
產褥熱又會給新媽媽帶來什么樣的傷害呢?
產褥期可以說是母體恢復身心的一個重要時間,尤其我們中國人對坐月子更是重視,如果新媽媽有發(fā)燒、身體不適的情形出現(xiàn),應該要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這樣每一個新媽媽都可以遠離產褥熱的困境。
哪些原因造成產褥熱
在新媽媽產后42天,大概5周左右的時候,子宮幾乎可以恢復到原來的大小,而重量只剩下60g~100g,期間陸陸續(xù)續(xù)會有所謂的惡露自子宮排出,顏色由紅轉為淡,進而變成淡黃色,前后大約三至四周左右。子宮腔內的子宮內膜亦在胎盤剝離之后,由子宮內膜基底層逐漸增生然后復原,而子宮頸、陰道、泌尿道在這段時間里,也慢慢恢復到原本的狀態(tài)。母體若在此時,尤其是分娩后24小時至產后10天中,因產道感染以致體溫高達38℃甚至更高,我們即可說新媽媽得了產褥熱。
其原因除了新媽媽因產前貧血、營養(yǎng)不良或先天體質虛弱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在生產過程當中,所造成的產道、會陰傷口的感染,以及失血所導致而成。當然在此時期,也有可能因為泌尿道或乳腺發(fā)炎等非生產因素間接導致發(fā)燒感染。在整個生產與待產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為了要評估整個產程的進展,而需要不時去做陰道的內診,這一檢查自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無菌,倘若又發(fā)生胎膜早破,更是加大了感染的可能。
除了上列原因外,準媽媽待產的時間愈久,相對感染的機會也就愈多。再加上生產時,子宮頸、陰道、會陰的撕裂傷(尤其是三或四度裂傷),都有可能會受到細菌的侵犯。
得了產褥熱怎么辦
一旦新媽媽患了產褥感染,一定要及時就醫(yī)治療。醫(yī)生通常會使用針對性強、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菌(霉)素、慶大霉素、紅霉素、滅滴靈等;籍a褥感染的新媽媽要充分休息,有條件的最好暫停哺乳。
如何避免和預防產褥熱
產褥熱感染嚴重影響新媽媽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最好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預防工作:
保證充足休息:
生產之后新媽媽就要放寬心,一定要多休息。感覺身體不適的話,盡量把寶寶交給家人照顧,新媽媽應專心休息,這樣才能加速體力恢復。
保證充足水分:
有些新媽媽因為坐月子的禁忌而不愿意多喝水,但對于已經發(fā)生產褥熱或是排尿不暢的新媽媽而言,水分的補充是非常重要的。新媽媽最好每天補充攝入2000毫升左右的水。
保持清潔衛(wèi)生:
應注意惡露的排出及勤換衛(wèi)生棉墊,通常醫(yī)院會教導新媽媽如廁后以溫水沖洗會陰部,以減少感染發(fā)生,等到惡露結束就不需要再進行沖洗了。
保持傷口干燥:
如果是剖宮產,那么在產后7~10天后新媽媽才可以開始淋浴。之前可先以毛巾擦拭身體,以減少傷口發(fā)炎的可能。平時傷口應該隨時保持干燥清潔。
適度營養(yǎng):
產后營養(yǎng)很重要,但要講究攝取適度,這樣才有助于新媽媽的體力恢復及增加抵抗力,進而減少發(fā)炎情況,降低產褥熱的發(fā)生幾率。如果已經發(fā)生產褥熱,那么最好停止吃過于油膩的食物,以免加重感染。
避免性生活:
新媽媽產后6周內不宜有性生活,通常建議等產后復診后,由醫(yī)師診斷身體已復原,然后再恢復性生活。
切勿自行服藥或停藥:
只要是對癥下藥,產褥熱很快就能得以解決,但是一定要遵照醫(yī)師指示按時用藥。用藥時間要足夠,不要任意停藥,或是自行服用退燒藥,否則很容易引起其他并發(fā)癥。產后10天內還需要定期測量體溫,隨時留意身體狀況。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