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醫(yī)生 2009-06-05 14:04:45
健康的寶寶出生后,因身體沒有任何不適,他們應該是很安靜的,很少哭鬧、吃奶正常、睡眠時間長,一般的聲響不會驚擾到他們。但有的小寶寶就愛哭鬧,睡眠時間短,常常夜驚或有一點兒響動就被驚醒,有的寶寶必須是抱著睡,一放下就哭鬧不止。
遇到這些情況,父母應該首先尋找孩子哭鬧的原因,是不是沒有吃飽,是不是尿布濕了該換,是不是被子裹得太緊,是不是穿得過多寶寶熱了,是不是穿得過少凍著寶寶了,還是寶寶發(fā)熱、肚子痛了等原因,但以上情況只是偶爾出現(xiàn),多數(shù)情況下寶寶都應該是安靜的。
如果父母已經(jīng)排除了以上各種原因后寶寶還是哭鬧,那么就說明你的小寶寶可能是一個氣血兩虧、先天不足的孩子,責任多在媽媽身上。或是母親的身體虛弱、氣血兩虧,或是在懷孕期間妊娠反應明顯,持續(xù)時間長,或是孕婦挑食嚴重,或是母親本身就有慢性病造成在孕期的營養(yǎng)不良,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寶寶的身體狀況。這類先天不足的孩子,首先盡量要用母乳喂養(yǎng),再每天吃兩次固元膏,一次一勺,就能讓自己的身體很快復原,而且母乳的質量也會很快改善。小寶寶吃了高質量的母乳,身體內(nèi)部隨即會發(fā)生變化,一般也就2~3天,你就會發(fā)現(xiàn)小寶寶比以前明顯的安靜了,睡得踏實了,睡眠的時間長了,有一點兒輕微響動也不會驚醒寶寶了。
另外,這類母親不能吃瀉氣的食物,白蘿卜、山楂、菊花菜、胡蘿卜要少吃,同時不做腿、腳的按摩,以防瀉氣。
哺乳期的媽媽做什么,寶寶才不吐奶
寶寶吐奶,多是由于喂奶不當而出現(xiàn)漾奶,這種現(xiàn)象常常出現(xiàn)在用奶瓶喂奶的孩子身上。所以,用奶瓶喂奶時,家長要注意橡皮奶嘴的眼兒不要扎得過大,防止孩子吸奶過急引起嗆奶。眼兒扎好后,在奶瓶中放入水,試著倒一下,水是一滴一滴往下淌,說明正好,如果奶瓶往下一倒,水是一條直線流下來的,說明奶嘴的眼兒扎大了。還有,喂奶時奶瓶里的奶水應該充滿奶嘴,不能讓孩子把空氣一起吃進胃里,那樣也容易漾奶。給孩子喂過奶后最好將孩子抱起,讓孩子趴在你的肩頭,輕輕地給孩子拍拍背,讓孩子打出幾個“飽嗝兒”,過一會兒再放回床上。
如果母乳喂養(yǎng)的孩子也吐奶,那么多數(shù)是孩子胃腸有寒造成的,這個寒來自于兩個方面:
(1)外界受的寒。如果小寶寶因蓋被和穿衣不合適而凍著了,就會發(fā)生吐奶。解決方法有二:一是及時為孩子增添衣服;二是用一片生姜煮水給小寶寶喝,一次幾口,一天多喂幾次。
。2)吃進去的食物寒涼。如果寶寶出生時就吐奶,則說明寶寶在母體內(nèi)受了寒涼,是母親在懷孕期間吃了太多寒涼食物造成的。這時若是母乳喂養(yǎng),母親的飲食習慣必須改,停掉所有的寒涼食物。孩子吐奶頻繁時,母親要看看自己的舌苔,如果舌苔發(fā)白,就連喝兩三頓的生姜紅糖水,多吃溫熱屬性的鱔魚、牛肉、蝦,很快寶寶吐奶的次數(shù)就會越來越少。
如果寶寶不是出生后就吐奶,而是過了一段時間才出現(xiàn)吐奶的現(xiàn)象,那么就要從兩方面找原因。一是母親吃的食物中有寒涼的東西了,母親要及時停掉寒涼的食物;二是給寶寶添加的食物中有寒涼的東西,最有可能的是果汁和菜汁。如果沒有添加果汁和菜汁,那就是某種牌子的鮮奶或奶粉寶寶不適應,換一種牌子試試。同時還可用生姜煮水給寶寶喝,既祛寒、暖胃,又止吐奶。
哺乳期的媽媽做什么,才能治好黃疸重的寶寶
新生寶寶的黃疸大致包括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及溶血性黃疸等類型。生理性黃疸顏色較淺,一般在寶寶出生后的3~5天出現(xiàn),7~10天即可消失,不影響寶寶的體溫、體重、食欲及大小便。
病理性黃疸多數(shù)是小寶寶患上了臍炎、膿瘡疹及其他疾病而引起的黃疸,溶血性黃疸是因母嬰血型不和而出現(xiàn)的黃疸,這兩種黃疸并不常見,都需要在醫(yī)院進行治療。常見的、遲遲不退的是母乳性黃疸,對寶寶沒有特殊的影響,只是持續(xù)時間較長,可達兩個月左右,停止母乳喂養(yǎng)后,黃疸自然消退。其實只要母親改變飲食習慣,小寶寶的黃疸是會很快退去的。
中醫(yī)認為,黃疸病是由于孩子體內(nèi)寒濕阻滯,使膽汁排泄不暢,溢于肌膚造成的。孩子體內(nèi)的寒濕全來自母親,只要是母親懷孕期間吃了太多的寒涼食物,寶寶出生后多數(shù)會得黃疸病,當然母親只要及時停掉寒涼的食物,只吃性平、性溫的東西,多服催奶食療方,并隔天用艾葉水泡腳發(fā)汗祛寒,連泡3次,及時祛除身體的寒濕,孩子不吃寒涼的母乳,黃疸自會慢慢消退。還可以用一根清艾條在小寶寶的肚臍及周圍熏10分鐘,一天一次,也能幫助小寶寶祛寒、祛濕、退黃疸。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