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09-06-22 19:05:58
粥在我國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不論古今,喝粥都被認為是一種健康的飲食方式。而且,簡單的一碗粥,衍生出上百種花樣,冷、熱、酸、甜、苦、辣、咸,個中滋味如人生百味……相對于快節(jié)奏的洋快餐,這種于簡單中顯深刻的飲食總是我們亙古不變的情懷。河北省中醫(y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yī)師楊倩說,粥的食療價值很高,中醫(yī)講究“辨證施治”,我們喝粥時也應該“對癥”來喝。
喝粥好處多
中國人對粥最有感情,因為粥在中國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粥“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宋朝詩人陸游甚至以為,食粥能長壽成仙。醫(yī)學界公認,粥能補益陰液,生發(fā)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yǎng)人。
眾所周知,人們日常所吃的各類食物經過分解后,變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被人體吸收。因此,食物越細軟,就越容易被機體消化吸收。由于粥是在相對溫度較低、時間較長的情況下熬出來的,可減少對蛋白質、脂肪的分解破壞和維生素的流失,并使一些礦物質能夠溶于湯中,使粥更具營養(yǎng)價值。而且粥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輔以具有藥用價值的各種配料,如蓮子、苡仁、百合、扁豆、紅棗、茯苓、山藥、胡桃等;或者輔以含蛋白質豐富的羊肉、牛肉、魚肉、骨髓等或是含大量維生素的深色蔬菜和水果。在經過不同的加工方法熬制后,使其不僅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而且更具有滋補、祛病和養(yǎng)身之功效。
喝粥應“對癥”
“粥的養(yǎng)生保健價值很高,但中醫(yī)講究‘辨證施治’,不同體質、不同季節(jié)、不同地域的人食粥都有講究。”楊倩說。
根據中醫(yī)理論,人體的體質分為三種:平和體質、實性體質、虛性體質。平和體質為正常人,體質上沒有虛、實、寒、熱方面的偏頗;實性體質包括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虛性體質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實性體質宜清散為主、虛性體質以補益為主,平和體質以平補為佳。其次,冬春可適時大補、夏秋宜清補。南北不同地域的人食粥也有所不同。
楊倩說,中國民間流傳著的健康粥歌,正是人民群眾智慧和經驗的結晶,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各種粥的功效。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要想皮膚好,米粥煮紅棗;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藥;治理血小板,花生衣煮粥;心虛氣不足,桂圓煨米粥;要治口臭癥,荔枝能除根;清退高熱癥,煮粥加蘆根;血壓高頭暈,胡蘿卜煮粥靈;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口渴心煩躁,粥加獼猴桃;防治腳氣病,米糠煮粥飲;腸胃緩瀉癥,胡桃米粥燉;頭昏多汗癥,煮粥加苡仁;便秘補中氣,藕粥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葉同粥煮;若要雙目明,粥中加旱芹。”
夏日多“苦寒”
此時正值春夏之交,是陽氣發(fā)散的季節(jié),夏季火熱傷陰,因此,有陰虛表現的人應以養(yǎng)陰為主,多食苦寒之物。楊倩向大家推薦了以下幾種夏日養(yǎng)生粥:
杏仁粥:取去皮尖扁杏仁60克,碾碎,同粳米300克加水煮粥服用,有去痰止咳、下氣平喘之功效。
荷葉粥:將鮮荷葉一張洗凈后煎湯取汁,加入粳米100克煮粥,然后加白糖調勻食用。此粥有防暑利尿、降壓之功效。
冬瓜赤豆粥:冬瓜500克去皮切丁,赤小豆30克。先將赤小豆加水煮沸后放入冬瓜和冰糖適量同煮成粥。有利小便、消水腫、解熱毒、止煩渴之功效。
苦瓜粥:苦瓜100克洗凈去瓤切成小塊,先將大米100克淘凈加水煮沸后再放入苦瓜、冰糖、精鹽適量煮成粥。有消暑降熱、清心明目、去煩解毒之功效。
菊花粥:黃菊花20克,大米150克,菊花煮水去渣后,與大米同煮成粥。常食有利尿、防暑作用。
熬粥有講究
粥不僅營養(yǎng)豐富,而且一碗粥下肚,會覺得機體臟器清新、通體舒暢。很多人因此喜歡喝粥,還有很多人喜歡享受熬粥的樂趣。楊倩提醒熬粥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煮粥用的米既可先用清水浸泡5-6小時,然后下鍋,也可淘洗干凈后直接下鍋。先浸后煮,可縮短煮粥時間,但浸泡易導致養(yǎng)分流失。
2.先用旺火煮至滾開,再改用小火將粥湯慢慢收至稠濃。粥不可離火。而且要求高的粥須一直用小火煨至爛熟。
3.粥在制作時,應注意水要一次加足,煮粥一氣呵成,才能達到米水交融、柔膩如一的特點。
4.花色粥的制作,以煮好的滾粥沖入各種配料佐料,調拌均勻即成,如生魚片粥。也可以先將配料炒制,再加入高湯和水成湯,以之煮粥。
5.若配方中有不能直接食用的藥材,則可先熬煮中藥成為藥汁,過濾掉沉淀后再加入米或面煮粥,或先將中藥研成粉末,再入粥與米同煮;若粥中的配料形體較大,應先進行刀工處理,再下鍋煮粥,以使粥稠味濃。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