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6-24 07:08:16
前些年去了一次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住在一位比利時朋友家。
朋友的兒子5歲,長得高高大大,看起來像個大男孩。印象中朋友針對孩子教育所做的全部事情,好像就是不停地在家里為他舉辦各種各樣的Party(聚會),而且,只要他提出建議,鄰居們都會非常高興地響應:在他們看來,這是孩子融入社會、學習同成年人及伙伴相處之道的一個必要途徑。
在這類Party上,孩子們盡情地跳舞、唱歌、做各種表演,無論演得如何,都會獲得家長們的掌聲。
有天晚上,朋友又在院子里舉行Party。朋友的兒子準備了個故事,故事很長,他精心背誦了兩天,自以為精熟。可是,登上講臺,故事講到一半,后面情節(jié)卻全忘記了。沒人起哄,大家都靜靜地看著他。我想他一定會感到緊張,可能會跑下臺去,這種尷尬情形會在他心中形成陰影,從此對這種拋頭露面的事極力拒絕……誰知,他竟神色自若地說:“對不起,我忘詞了,現(xiàn)在重新開始。”Party結束后,我以為朋友一定會找他談談,總結一下經(jīng)驗教訓,并為孩子驅散心中的不安?墒桥笥巡]這么做,像沒發(fā)生這件事一樣,對滿院子瘋跑的孩子不理不睬……
這讓我感到不可思議,但更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發(fā)生在一次郊游的路上。
那天,朋友全家陪我騎自行車去郊游。雖然孩子小,朋友還是為他準備了一輛小型自行車。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欣賞著沿途的風光,十分輕松閑適。
忽然,朋友的兒子在身后叫起來:“請等我一下!”我回頭一看,原來他的自行車鏈條掉了。我想過去幫忙。朋友拉住我,指著路邊的一株樹向我介紹起來。我急著說:“快去幫幫孩子吧。”他卻不以為然,認為他只是要求停一下,并沒有請求幫助。
我邊應付著和朋友聊天邊注意孩子的舉動。半個小時后,他滿頭大汗地將自行車鏈條歸到原位,并用力搖了一下腳踏板,確認已經(jīng)修好后,輕松地跳上車,招呼我們繼續(xù)啟程。
我不禁大嘆比利時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獨立意識。在國內,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早已哭著向家長求助了。朋友笑了:“自主能力和獨立意識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他說:“要讓孩子具備自主能力,家長就應該讓他了解常識。”朋友的話匣子打開了。他說,開Party時,孩子不但是與社會進行交流,還會學到許多常識:表演常識、準備工作中的常識、禮節(jié)常識,甚至酒瓶應該怎樣打開這類常識。
“有機會,你可以到他們幼兒園去看看,會了解得更多。”朋友說。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真的去了那所幼兒園。
我這才發(fā)現(xiàn),這里和國內幼兒園完全不同,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老師的帶領下玩游戲,剩下的教學時間,都是需要動手的手工課,手工課上累了,老師就帶他們去郊游或者去博物館參觀,老師就像個講解員,指著實物向孩子介紹那段歷史所發(fā)生的故事。孩子們平時所談論的,更讓人吃驚,他們嘴邊常掛著的是居里夫人、海灣戰(zhàn)爭……
如果在國內,也許家長們早就抗議了:孩子至少應該認點字,背點加減口訣什么的,為了入學做準備,關心那么多國際大事干什么?但比利時幼兒園和家長們恰恰就這點達成了共識,就像園長所說的那樣:文化知識,可以入學后再學,隨時隨地學,但常識卻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孩子的學前教育,就是讓他學會應用常識,使他能夠學會應付日常生活,并學會感知生活中的樂趣。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