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6-24 08:54:16
教育孩子淡化貧富意識不論在發(fā)展中國家還是在發(fā)達國家,貧富現(xiàn)象都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對孩子來說,或貧或富,幾乎是與生俱來,因而也無從選擇的。要是在孩子剛剛開始懂事時,成人社會就有意無意地加深他們的貧富意識,那么對窮孩子和富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都可能起到無可挽回的負面影響:對窮孩子來說,強烈的貧富意識往往會使得原本就十分自卑的心雪上加霜;而對富孩子來說,由此而生的盲目優(yōu)越感往往導致他們成為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小霸王。
慶幸的是,許多國家都在為淡化孩子的貧富意識而格外作出巨大努力。
日本的中小學都明文規(guī)定:禁止學生穿名牌服裝或名牌運動鞋來學校,并對何為“名牌”作了嚴格、具體的限定。據(jù)調(diào)查,此舉也得到了高占9成的富裕家庭的父母的歡迎。此外,直至今日,日本仍有部分小學要求男生一律剃光頭上學———為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光頭至少讓人一下子難以分辨出誰是富家子弟,誰出身于貧寒之家。
在美國,雖說有關學生是否應該著校服上學長期以來一直存有爭議,但絕大多數(shù)州的中小學依然堅持“校服制”,而且贏得了8成以上父母的支持。支持者們倒也不是像國人那樣,認為身穿校服主要是為了強化集體主義精神或愛惜學校榮譽,而是認定“千篇一律”的校服盡管從表面上看來似乎限制了孩子的個性發(fā)展,但卻成功地避免了貧富孩子在服裝上的優(yōu)劣差別,從而也成功地避免了對窮孩子自尊心的可能損傷。從這一點看,顯然是利大于弊。
在加拿大,中小學大多向孩子們提供免費午餐,當然午餐的檔次完全一樣,因而孩子無論貧富,吃的完全相同。即便在貧窮的肯尼亞,有幸收到救助的小學往往給每個孩子都發(fā)放一份救濟物品(如寒衣或食品),而不論孩子是貧是富。有人有疑問:富家子弟也許并不缺這份救濟物品,“照發(fā)”是否意味著是一種浪費?而學校堅持認為,讓大家盡可能都能領到一份,窮孩子便就會大大減輕心理上的壓力。
而在澳大利亞,午餐一般由學生自帶,但學校規(guī)定所帶食品須“統(tǒng)一”為一個漢堡、一瓶可樂外加一個蘋果。這種幾乎是刻意地模糊貧富概念的做法在孩子們心中喚起的是一種極為寶貴的平等意識!
至于在波蘭,在實行類似我國“希望工程”的“扶貧”好事時,一律不公布受惠孩子的姓名、地址。原因很簡單:免使窮孩子產(chǎn)生過分的自卑感。即便在貧窮的肯尼亞,有幸收到救助的小學往往給每個孩子都發(fā)放一份救濟物品(如寒衣或食品),而不論孩子是貧是富。有人對此有疑問:富家子弟也許并不缺這份救濟物品,“照發(fā)”是否意味著一種浪費?而學校堅持認為,讓大家盡可能都能領到一份,窮孩子便就會大大減輕心理壓力。對于孩子來說,這種淡化貧富意識的做法無疑會使他們在涉世之初便學會一視同仁地待人接物,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與完全的人格。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