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luò) 2009-06-26 21:51:56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tǒng)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nèi)容包括:經(jīng)、史、子、集、釋莊、道經(jīng)、戲劇、平話、工技、農(nóng)藝、醫(y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全書按《洪武正韻》的韻目編排,以韻統(tǒng)字,以字系事。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tǒng)、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余種古書資料。凡入輯之書,不許任意刪節(jié)涂改,必須按原書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編、整段分類編入。這種編輯方法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shù)、宗教、科學技術(shù)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解縉(1369-1415年),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1360年(永樂元年):明成祖下令修書
1404年(永樂二年):首次成書,當時叫《文獻大成》
1405年(永樂三年):重修
1410年(永樂六年):正式成書
嘉靖年間: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原稿毀於火災(zāi)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寫一本副本,耗時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毀於此時的戰(zhàn)火
雍正年間: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有千余冊不知所蹤
1875年(光緒元年):僅存五千余冊
1894年(光緒二十年):僅存八百余冊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縱火,《永樂大典》所余無幾
現(xiàn)在:尚存約400冊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