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05 21:33:28
西塘鎮(zhèn)中心幼兒園 莊帆
學會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基礎,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往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有什么好東西就習慣自己先占有,這對培養(yǎng)幼兒健康的人格是極為不利的。通過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可以使幼兒懂得有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是一種快樂的事情,教育幼兒心中有他人,愿與人分享,為其一生品德素質(zhì)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21世紀的接班人,他們肩負著比父輩、祖輩更重要的使命,新世紀對新一代人的要求,不僅是體力、智力的充分發(fā)展,而且更要具有極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優(yōu)秀品質(zhì),因而幼兒教育提出了培養(yǎng)“完整兒童”的目標,旨在促進幼兒生理、心理、智力、人格的全面發(fā)展,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質(zhì)基礎。而今優(yōu)越的社會條件,特殊的家庭位置,使孩子們存在著自私、孤僻、獨占心強、自我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識差等問題。請看下面二組現(xiàn)象的描述:
現(xiàn)象描述一:在一次聽小班上《大家一起玩》時,老師問:“玩具怎樣玩?”幼兒回答說:“輪著玩。”老師問:“怎么輪著玩?”大多數(shù)的幼兒回答:“我玩完了他玩。”等玩具出現(xiàn)時,95%以上的幼兒就搶著先玩,根本控制不了自己,表現(xiàn)出獨霸意識。
現(xiàn)象描述二:一天下午吃蘋果,在無意的觀察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到蘋果盤前拿蘋果時都是仔細端詳一番后,伸手拿走了其中的大蘋果,而只有個別不愛吃蘋果的孩子拿了小的。
通過這兩件事后,我在想難道孩子們不懂得相互謙讓,沒有分享的意識?圍繞這個問題我向這個班的幼兒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現(xiàn)在有兩個蘋果,一個大,一個小,那么你拿哪個呢?”令人驚訝的是90%的幼兒都說:“我把大的給別人,把小的留給自己。”孩子們會說,但在用行動表達時卻截然相反,這充分說明了幼兒品德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言行不一致的現(xiàn)象。從以上現(xiàn)象看,幼兒雖已有了分享與謙讓的意識,但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落實在行動中,要將其轉(zhuǎn)化為自覺的行為,就需要我們教師運用各種方法進行反復培養(yǎng)。下面就談談我園在實施幼兒分享活動教育中的一些做法。
一、初步認識什么是分享
“分享”是幼兒之間團結(jié)友愛,相互關(guān)心,愛別人的更高層次的品質(zhì)表現(xiàn),所謂分享,是指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情感體驗及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的過程,它是幼兒個體親近群體,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要想使幼兒真正認識“分享”的意義,必須先對幼兒進行關(guān)心別人,愛別人的思想品德教育。為此,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從教育幼兒愛身邊最親密的人開始。如:“三八”節(jié)為媽媽制作一樣禮物,為媽媽做一件事,平時關(guān)心幫助比自己小的幼兒,主動向老師詢問XXX小朋友為什么沒來等,并通過故事《團結(jié)果》、《豬八戒吃西瓜》,情境表演《客人來》,歌曲《分果果》等形式來教育幼兒。同時還在小班開展了大型親子活動“我和父母共分享”把家長請到幼兒園和孩子一起游戲,讓幼兒剝桔子、鵪鶉蛋等給父母吃,使幼兒從感情上認識什么是分享,怎樣與別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共同游戲,共同分享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二、增加認識,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
對什么是分享有了初步的認識,只是形成分享意識的一個小小鋪墊,接著應該促使幼兒親自體驗分享的快樂,產(chǎn)生分享的情感。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引導幼兒從物質(zhì)分享開始,進而至精神分享,從分享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始,進而至分享幼兒園、家鄉(xiāng)和國家變化的喜悅。幼兒的情感是與認識相結(jié)合的,情感的產(chǎn)生受到知識經(jīng)驗的影響,為了豐富幼兒的知識,我們向幼兒講述了“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幼兒分析大家為什么表揚孔融,使幼兒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yōu)良的品質(zhì),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為向孔融學習,同時在班上開展了“我的玩具大家玩”、“我的圖書大家看”等主題分享活動。并把每周五設立為分享活動日,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孩子們從家里帶來了最心愛的玩具、圖書,放在班上的玩具圖書角中,同時教師還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幼兒自己介紹玩具的由來,演示給大家看玩具的玩法,并請他邀請幾名喜歡這種玩具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孩子們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中玩著各自喜歡的但不是自己的玩具,從“分享”中體驗到快樂。
當某個幼兒有辦“生日會”的需求時,我們與家長配合把“生日會”辦成一個“分享會”,在“生日會”上蛋糕、飲料、糖果等成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教師還利用“生日會”的過程有意識地為幼兒創(chuàng)造分享的機會,讓大家唱完生日歌,說完祝詞之后,請“小壽星”簡要談談成長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然后請“小壽星”為大家分生日蛋糕,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時刻,在這一時刻大家分享食物,體會著過生日者快樂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帶來的樂趣。
通過物質(zhì)的體驗,我們進一步轉(zhuǎn)向精神分享,促使幼兒心理素質(zhì)的提高,我們又設計了“小小導游”、“小小播音員”的活動,每天請幼兒輪流將自己感興趣的事及所知道的新聞“播送”給小朋友,把家鄉(xiāng)的變化講述給別的幼兒聽,使全班幼兒分享自己所帶來的愉快,如飛飛小朋友的母親是位導游,在母親的影響下,飛飛會把古鎮(zhèn)的旅游景點作一一介紹,當講到張正自然藝術(shù)館時,她會把里面的根雕藝術(shù)和大自然溶為一體,讓大家共同分享大自然、藝術(shù)給人們帶來的美。同時,我們還和家長積極聯(lián)系,以取得家長的配合,并請小朋友將自己在幼兒園集體生活中美好的經(jīng)歷與體會告訴家人,使成人分享孩子在幼兒園的愉快。同時要求家長將孩子的口述反饋給本班老師。
另外,我們還采用移情訓練,讓幼兒體驗別人的情感,所謂移情是指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賞別人的感情。作為一種心理品質(zhì),它對一個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和道德品質(zhì),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重要作用。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人生的意義就在于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樂別人之樂,憂別人之憂。”移情訓練便使幼兒有機會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感受他人的情感處境,使幼兒逐漸認識到,得不到分享的心情是難過的,痛苦的,與別人分享可以使別人快樂,他們的行為受經(jīng)驗的觸動,因此他們作出了分享的反應,明白分享給大家?guī)砹藞F結(jié)、快樂和友好。通過情感體驗,移情訓練幼兒產(chǎn)生自覺、穩(wěn)定的行為,感受到與別人分享成功,分享快樂本是件快樂的事。正因為幼兒有了情感體驗,當他們再次面臨分享物品時,他們能夠克制自己獨占的愿望,作出主動的,自愿的分享。
三、通過開展角色游戲進行分享練習
在角色游戲中,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意識進行游戲,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戲,角色游戲可以培養(yǎng)幼兒分享和謙讓的行為,我們在小班組織幼兒開展“大家一起玩”的游戲,在游戲中為幼兒提供一輛玩具車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餅干,并向孩子們提出當有“客人”來“娃娃家”做客時,“媽媽”、“爸爸”、“寶寶”應當怎樣分配這些玩具和餅干?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還啟發(fā)他們學習分享,把玩具車送給客人玩,把小餅干留給自己,讓幼兒在語言表達的同時分享行為也能隨之產(chǎn)生。在大班玩圖書館的游戲時,我準備了數(shù)量不多的圖書,見一些幼兒拿到圖書,一些幼兒沒有拿到圖書,我就問拿到書的孩子“別的小朋友沒有書看怎么辦?”讓幼兒通過思考,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語言和行為。有的幼兒說:“把這本書給他看吧!”并將書遞給沒有的孩子,有的則說:“我們一起看吧!”過后,我抓住這一教育時機問他們:“和XX一起看書高興嗎”?并進一步強化:“有好東西應該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對,你看因為你把圖書讓給小朋友看,所以你們在一起看書才那么高興,你真了不起”,以后類似的情景發(fā)生后,我都注意及時強化,使幼兒在今后的交往中能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動機和行為,同時我還特別注意評價時的語氣、語調(diào),強化時注意重點針對行為本身而不是針對本人,這樣幼兒才能產(chǎn)生積極的分享行為。
四、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隨機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處于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所體現(xiàn)出的語言和行為是相當真實的。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幼兒的表現(xiàn)進行隨機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當大三班的佳佳、文文參加系鞋帶比賽得獎時,老師就讓全班幼兒為她倆鼓掌,向她們學習,以后當班上小朋友在運動會、繪畫、故事比賽中獲獎時,全班幼兒就會共同去祝賀,共享成功的快樂。軍軍小朋友在媽媽來接時,還得意地告訴媽媽說:“今天我班在運動會上得了第一名,太棒了!”顯示出很強的集體榮譽感。又如,在上美術(shù)課中,當幼兒需要膠水或剪刀時,我故意少給一些剪刀和膠水,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小組成員中誰先用,誰后用的問題。起初幼兒都去搶著用,結(jié)果搞成一團糟,于是我在一旁建議大家一起商量,誰先用,誰后用,排好順序,下次需要分享物品時,再進行輪換。通過隨機教育,幼兒在反復的教育訓練中逐漸養(yǎng)成了樂于與他人分享的好習慣,懂得了做任何事情自己不可能永遠都排在第一位,進而逐漸做到了遇事要想到別人。
五、通過分享成果,體驗勞動的快樂
讓幼兒在實際的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當和個人利益發(fā)生矛盾時,就易沖動,從而做出和語言上不統(tǒng)一的行為,為了強化幼兒的正確行為變被動為主動自覺的行為,使其真正在任何時候都能與別人分享。我們還開展了一些具體的活動,如:元霄節(jié)我們和幼兒一起做元霄,煮元霄,當香噴噴的元霄出現(xiàn)在幼兒面前時,孩子們瞪著大眼睛,望著元霄,但沒有一個去吃,而是請老師和保育員阿姨先品嘗,并送給其他班的小朋友吃。放學后家長來接,孩子們第一件事就是報告“我們今天吃了自己做的元霄”,那神態(tài)仿佛做了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春天,我們帶孩子到田野里觀察農(nóng)民伯伯是怎樣播種、耕地、澆水和鋤草的。秋季,我們就帶孩子們自己動手種蒜頭,讓幼兒照顧和觀察。一個半月后,蒜苗長高了,幼兒又進行剪蒜苗活動,并把蒜苗清洗干凈,請炊事員幫忙,做成蒜苗炒雞蛋。此后,孩子們還和保育員一起摘毛豆、蠶豆、挖紅薯等,共享收獲豐收的快樂,通過開展這些活動,不僅使幼兒體會到勞動的快樂,產(chǎn)生勞動的愿望,學習簡單的勞動技能,而且使幼兒懂得了勞動者的辛苦。并由此產(chǎn)生尊敬、熱愛勞動人民,體諒父母、長輩的情感。
分享活動是打開獨生子女個性弱點的突破口,它以生動活潑的方式為幼兒所樂于接受,使幼兒對人對事產(chǎn)生積極的態(tài)度和情感的體驗。實踐證明:教育在幼兒身上的作用是明顯的,通過教育孩子們已真正學會分享,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和實際行動表達出來,上述方法雖然在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的過程中都發(fā)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但是在實踐中,它們總是結(jié)合在一起,互相影響,共同發(fā)揮作用的。我們只有通過適當?shù)姆椒ㄒ龑в變海谥饔^上讓幼兒產(chǎn)生分享的內(nèi)在動機與愿望,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穩(wěn)定、自覺,在客觀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規(guī)則,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規(guī)范、有序,才能讓幼兒最終自覺產(chǎn)生分享行為,為其一生品德素質(zhì)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主要參考資料:
《幼兒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學前教育研究》湖南省長沙市編輯部99年合訂本
《幼兒素質(zhì)教育》遼寧師范學院出版社
《家庭教育》浙江省杭州市家庭教育編輯部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