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清華大學幼兒園 作者:劉 芳 2009-07-08 11:14:29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主題教學已經成為很多幼兒園的課程模式。以下是我在實施網絡式主題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一、遵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這一原則,在教學主題的選擇和確定上,源自幼兒興趣,追隨幼兒興趣,依據《規(guī)程》和《綱要》來把握教育的目標
幼兒的思維和興趣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他們的興趣來源于具體可感知的事物。因此,在主題教學的實踐中,我認識到“教學內容要來自社會和自然,教學形式要貼近自然和社會,教學的切入點也要來自于幼兒對自然和社會的好奇和認知。”只有把握住這個原則,制定出的教學主題和設計的教學活動才是幼兒感興趣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形式才是貼近幼兒特點的,也才是幼兒真正需要的。
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的原則中指出,“要鼓勵兒童去發(fā)現他自己的世界”。因此,教學主題的確定源自幼兒的興趣,主題的開展是追隨幼兒的興趣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教學是一個有目的的過程,絕不是無目的地追隨幼兒,而是需要教師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意識,同時教師要對幼兒特點有比較準確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由教師來對主題網絡的走向進行把握。由于幼兒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因此他們表現出的興趣點也非常廣泛。那么,在這許多的興趣中怎樣選取富有教育意義,符合《規(guī)程》和《綱要》的教育目標,同時又為大多數幼兒感興趣的點形成網絡,就需要教師來加以把握,并根據《綱要》中的教育要求來制定。例如,在《筷子》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提出了“筷子為什么是兩支?筷子除了吃飯還能做什么……”等許多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教師選擇了“筷子的用法”、“筷子的用途”和“筷子的種類”等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綜合成教學單元,將一個個相關的活動有機地串聯(lián)起來,形成了主題網絡。
二、教學主題確定后,教師還要對網絡內部的各個教學單元和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以確保教學思路的順暢和各教學活動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
1.經過一年多來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主題網絡中各教學單元之間的關系存在著兩種表現形式,即平行式和漸進式
、贊u進式單元
以《玩具》主題為例,主要教學單元為“玩具的種類”、“玩具的玩法”、“玩具的制作”。在這三個單元中,教師首先與幼兒一起尋找和總結出了玩具的主要種類,接著又自然地過渡到“這些種類的玩具怎么玩”這一單元,然后通過教師自制一些玩具激發(fā)幼兒對自制玩具的興趣和對自制玩具的探究,從而過渡到家園、師生共同制作玩具這一單元中來。從這一過程中可以看出,在這一主題中,各個單元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遞進的關系。
、谄叫惺絾卧
例如,在《認識自己》這一主題中,主要有“我的生日”、“我的動作”、“我喜歡的事”、“我的家”等單元。這幾個單元之間沒有層次和邏輯上的漸進關系,而是各自獨立的。在教學活動的實施上,沒有時間上的先后,各個單元可以單獨開展,在主題的構成關系中比較靈活。這樣的主題教學單元關系稱之為平行式單元。
在主題教學中,筆者認為這兩種單元關系是與主題的選擇相關。而無論哪一種單元關系,都是實現主題教學目標的形式和途徑,都是可行的。
2.在一個具體的教學單元內部,各個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應是在教育目標上的層層遞進
教學單元是構成主題教學的一級網絡,而單元的內部網絡又是由各個具體的教學活動組成和支撐的。單元的教育目標在各個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完成,同時各個教學活動之間的教育目標是自然銜接的,構成階梯狀的遞進關系。例如,在《認識自己》主題活動的“我的動作”這一單元中,教師與幼兒一起在戶外游戲,在室內舞蹈,在運動的同時讓幼兒感受身體各個部位的動作與身體姿態(tài)之間的關系。接著在隨后進行的美術活動中,請幼兒把在戶外游戲和舞蹈時的身體感受用筆畫下來。這既通過幼兒自我發(fā)現和自我學習的途徑提高了幼兒對身體姿態(tài)的表現能力,同時也是幼兒對身體動作學習的進一步領會和理解。這個教學目標就是對前面體育活動和律動活動的綜合和再提高。
3.不同的教學單元之間也存在教學活動上的重合、交叉
以《玩具》主題為例,“玩具的種類”和“玩具的玩法”單元之間就存在著一定的交叉和重合關系。在“玩具的種類”中,“玩法”也是對玩具進行分類的一個重要標準和方法。這樣一來,兩者之間就存在著重合和交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考慮這些交叉內容放在哪個單元中會延伸出更多的活動,教育目標也更深入。經過討論,我們認為把“玩具的玩法”專門作為一個單元,“玩具種類”中按玩法進行分類的內容只是簡單進行設計。其中更深入的內容和對幼兒探索操作的引導自然過渡到“玩具的玩法”這一單元中進行。這樣教育目標更有重點,也更加明確。同時,目標的層次銜接比較突出,活動延伸也更加深入。
三、就一個具體單元來說,教學活動的組織要經過“定目標—擇內容—選形式”三個步驟和階段來進行
1.定目標
在單元教學中,教師要首先制定出單元目標。結合多元智能理論對智能領域的描述,我們把教學目標主要劃分為健康衛(wèi)生、邏輯數理、美術手工、語言發(fā)展、身體運動、自然觀察、人際交往和音樂等幾個方面。根據《規(guī)程》和《綱要》的要求,教師要根據本學期的保教工作目標,有重點地進行分解和制定,使幼兒得到全面的培養(yǎng)。
根據這些單元目標,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具體的教學活動的目標進行細化和制定,使追隨幼兒興趣而生成的系列活動避免目標的盲目性,做到目標明確,形成系列,活動系統(tǒng)而有組織,避免隨機性。
在單元內部,各個教學活動之間應具有連續(xù)、系統(tǒng)的特點。即各教學活動的目標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結合的。例如,在中二班《小蜜蜂找朋友》主題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對故事中幾個主要角色的行為進行分析,并鼓勵幼兒為故事續(xù)編出結尾→對大家編出的故事進行評定,選出情節(jié)完整、內容豐富、角色交往行為正確的故事→對故事的幾個情景進行復述→指導幼兒分成小組分別對幾個情景進行表演→引導幼兒對各組的表演進行討論,征求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各組對表演進行修改,練習舞蹈動作,添設頭飾,制作服裝→元旦聯(lián)歡時為爸爸媽媽進行表演。
從這一過程中可以看出,每一次活動都是在上一次活動中延伸而來的,是對上一次活動的順承。同時,教育目標也進一步加深,要求更加細化,有利于幼兒對目標的掌握,真正實現教育目標落實到幼兒的發(fā)展之中。
教師根據主題內部各單元活動的開展和幼兒的興趣及對目標的掌握情況,可以適當地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上超越本年齡階段幼兒的發(fā)展階段,可以將本班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適當提高,不必各班統(tǒng)一要求。
在《小蜜蜂找朋友》這一主題活動中,隨著幼兒對這一開放性故事(沒有結尾的故事)的興趣逐步增強和對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自發(fā)討論,教師引導幼兒逐步開展了續(xù)編故事、復述故事、故事表演等一系列的語言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中班上學期的幼兒發(fā)展目標,但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巧妙提問,使幼兒逐漸整理了自己的思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并在自己續(xù)編的故事中學習了對他人行為的客觀評價和判斷。因此,通過這一嘗試,我認為結合主題和本班幼兒特點對幼兒的發(fā)展目標進行適當超越的做法是可行的。
2.選內容
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結合教育目標為幼兒設計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是主題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幼兒的問題進行列表,教師可以了解到幼兒的興趣所在,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幼兒設計與主題目標密切相關的活動。在設計活動的同時,還要考慮這一活動內容必須要具有“延展性”和“開放性”,能夠給幼兒的思考和探索留下一定的空間,能夠促使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探尋答案和新的發(fā)現。這一點既需要教師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尤其是本班幼兒的群體特點進行準確的把握,也需要教師有比較靈活的教育技巧,能夠及時地根據幼兒的表現和需要進行教學策略的調整。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