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11 11:33:14
導讀:帶過小班的老師都知道,在接手新班時總會遇上這樣的問題——怎樣讓新入園的孩子盡快地適應這陌生的環(huán)境呢。我經(jīng)過了反復思考、實踐,并參考了一些教師的先進經(jīng)驗,對新生入園工作又產(chǎn)生一些新的想法。
一、入園前的家訪工作
新生入園前老師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家訪是肯定的必不可少的,以前,我們家訪工作通常是與家長交談為主,向家長了解一些孩子的情況,而忽略了利用這個時機親近孩子,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可親的形象,剛接手新班時,我在家訪前設計了一套家長問卷,用問卷的方法來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性格、喜好等,在家訪中當家長填寫問卷時,我們就把孩子拉在身邊,摟在懷里或和孩子交談,甚至于做游戲,直接接觸孩子、了解孩子,以使孩子在入園前就和他們建立親密的朋友關系,而在家訪結(jié)束后,我們將家長問卷匯總、整理、統(tǒng)計,很容易就能找到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與幼兒的個體差異,這樣也為制訂班級重點工作計劃及確定個別教育對象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
二、適應孩子
通常在談新生入園問題時,我們會很自然地考慮到“如何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但從不會想到老師也應適應孩子的問題。我覺得這點恰恰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完整的個體來看待的兒童觀、教育觀問題。要使孩子適應幼兒園,首先要使他們喜愛幼兒園、喜愛來園。對于剛?cè)雸@的新生不要急于建立整齊劃一的常規(guī)紀律,應允許他們延續(xù)一些對健康無害的習慣,如午睡時抱著某件玩具,要成人拍著入睡,吃飯是喜歡脫鞋,說話時帶有奶聲奶氣,等等。因為孩子剛?cè)雸@,面對陌生的人和環(huán)境,會特別緊張,沒有安全感。此時如果教師提出要改變他們的一些習慣,只會使他們對幼兒園產(chǎn)生恐懼、厭惡的心理,不愿來園,如果老師“忽略一下”他們的一些習慣,換句話說就是應先適應他們,然后再用潛移默化的教育方法形成他們良好的習慣,使他們適應幼兒園、適應集體生活,這樣不僅能使孩子,這樣不僅能使孩子盡快地適應幼兒園,而且也能使孩子覺得幼兒園氣氛寬松,更喜歡來園,總之,老師適應幼兒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
三、母親般的言行舉止
總以為對待新生只要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就行了,但在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只做到這點還遠遠不夠,記得在幾年前,一位新生入園時大哭大鬧,連教室的門也不愿進,這可把我急壞了,看著滿臉都是眼淚和鼻涕的孩子,我從他的口袋里掏出手帕,然后用手帕按在他的鼻子上要他擤鼻涕,做完這件事,他反而不哭了,還如影隨形地跟著我。事后經(jīng)了解才知道,我給他擦眼淚、擤鼻涕的動作、語氣與他的母親很象,使孩子產(chǎn)生了一種安全可親的感覺。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母親般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四、托幼銜接
這看來似乎是大可不必的,因為幼兒園小班與托兒所的工作重點大致相仿,都是以保育為主的。表面上看對孩子沒有很大影響,但聽到這個實例感覺就會完全不同。我們班有一位幼兒,剛?cè)雸@時愛說愛笑,可過了一段時間,反而變得沉默寡言了,向其家長了解后才知,原來他在托兒所時,他父母與托兒所老師的關系非同一般,他本人因此也倍受老師的寵愛,而且還是孩子中的領導人物,入園后,首先我們對他就象其他孩子一樣,給予平等的“均愛”,而且,在新的集體中他也沒有能馬上成為“頭兒”,這就使他在心理上產(chǎn)生了一些不平衡。針對這位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在“愛”的天平上偷偷地多加了一點砝碼(這是隱蔽的,如果讓其他孩子發(fā)現(xiàn)了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于是,我每周五在離園時抽半小時與他單獨相處,使他感到幼兒園老師和托兒所老師一樣都是非常喜歡他的,讓他重樹自信心。果然,經(jīng)過一個多月,他又開始變得活潑積極了。通過這件事也給我一個啟發(fā)——在入園前除了要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也有必要了解他們在托兒所的一些情況,注意孩子心理上的托幼銜接。
五、保持孩子的新鮮感
我們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在入園時十分喜愛來園,而過了一個月左右反而不愿來園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方式?jīng)Q定了他們對玩具、游戲十分感興趣的特點。孩子剛?cè)雸@時,老師常會用最新最好玩的玩具及最有趣的游戲來來吸引孩子的。孩子剛接觸到這么多、這么新的東西感到十分新鮮,但時間一長,老師再也變不出什么花樣了,孩子也就失去了新鮮感。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這樣做。而應慢慢地豐富玩具及游戲,使孩子始終保持對幼兒園的新鮮感。這樣才能做到使他們更心愛來園。
以上是我對新生入園工作的一些感想,也是在實踐工作中比較成功的幾種方法,還不夠成熟,希望通過探討使其更臻完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