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6:53:42
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動作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他們渴望接觸更多的周圍事物;他們需要觀察、了解、解釋、適應周圍事物;他們需要探索。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或探究本能。皮亞杰認為:幼兒是通過與環(huán)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獲取知識和形成概念的。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特點,而操作材料則是幼兒思維的基石,脫離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將是一紙空談。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在不斷的自我實踐探索中,即幼兒在非正規(guī)科學教育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并不等于幼兒的認知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是自然成熟、自我發(fā)展起來的,因為認知能力發(fā)展的根本是經驗的質量而不是數量,關鍵在于如何把這些感性經驗條理化、概括化,組織和提升為科學的經驗。因此,在教師設計組織的科學教育活動中,即正規(guī)性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適宜投放了)豐富的材料;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認識事物,提供不斷地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是幼兒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經驗的必要前提和關鍵。
在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組織中,教師非常注重幼兒的探索操作,在材料的準備上化了功夫動了腦筋,不但材料準備的數量多,且同種材料量也多,一般2---3件是常有的,且人手一份。但幼兒實際操作時間并不長,操作次數也不多,一般一個30分鐘的活動,幼兒的操作時間在6---8分鐘左右,只占整個活動的20%----26%左右,顯然材料量與幼兒操作時間不成正比。材料的準備較盲目,且幼兒在那么多的材料面前常顯得無從入手,常拿了這個丟了那個,活動秩序較混亂,材料的利用率低。
故如何通過科學活動物質材料的刺激、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fā)維持幼兒的興趣,引起探索、再探索的愿望,筆者認為:在正規(guī)性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根據科學教育目標、內容,選擇安全衛(wèi)生、一定數量的適合年齡特點的物質材料,并適宜投放、科學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動,維持孩子的科學探索興趣。
一、豐富的物質材料是開展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幼兒在對事物進行判斷、推理時,常常會根據成人的暗示或個人的喜好、想像等作出結論,而較少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難以做到實事求是。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是科學活動的精髓,也是我國科學教育宏觀目標之一。在正規(guī)性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意引導幼兒進行實踐與驗證,讓幼兒通過實踐操作,反復使用材料,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并表達真實的感受,從小懂得用事實來說話,養(yǎng)成良好的用事實說話的意識與態(tài)度。因此豐富的物質材料是開展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的重要條件,充分的操作時間是實現科學教育有價值目標、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首要前提。
如:大班科學活動“力”。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讓幼兒體驗感知到力,如果單憑教師的說教和演示,或者是空洞的說理,是很難達成教育目標的。所以教師應該為幼兒準備生活中常見的、幼兒熟悉的豐富的物質材料,可準備:童車、動物搖椅、拉力器、皮球、高蹺、小推車、小汽車、小籃子、玩具槍等,可通過:(1)觀看各種比賽,引出“力”的概念,問“誰勝了?為什么?”在觀察中設疑激發(fā)興趣。(2)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找力。“力在哪里?”在探索中解疑,幼兒據已有經驗探索操作。使幼兒在玩玩中體驗、感受力的存在;在反復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中,初步感受不同的力及其作用。(3)游戲形式認識各種力(壓力、拉力、彈力),師生的共同探索中,引發(fā)幼兒的積極思考、爭論,達到歸納整理的目的。(4)反復使用材料驗證操作,進一步理解力。為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提供重復操作的機會,加深擴展幼兒的相關經驗,達成教學目標。
正規(guī)科學教育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認知發(fā)展水平和科學教育目標與任務,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一個單元內容,提供相應的材料,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從而使幼兒獲取科學知識及方法的一種學習活動。一般是在集體活動狀態(tài)下以分組形式進行的,它是幼兒通過自身的活動主動獲取經驗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幼兒共同歸納整理、提煉感性經驗的過程。由于舊教育意識及傳統(tǒng)分科教學觀念的影響,在實踐活動中受教學計劃及生活常規(guī)的限制,教師在物質材料的準備與投放,材料的質與量、投放的適宜性等方面顯得較盲目。
二、適宜的物質材料、恰當的投放方式是幼兒獲取科學經驗的關鍵(一)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原有經驗選擇并投放材料,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茖W教育重在讓幼兒通過操作、體驗發(fā)現的樂趣,激發(fā)探究的欲望、興趣;顒又薪處熖峁┻m應幼兒發(fā)展水平的材料,會吸引幼兒去探索,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不同年齡的幼兒由于其學習特點及生活經驗積累的不同,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也應據教育對象的不同,特別是材料的數量、擺放的位置等都應有所區(qū)別與側重。材料的數量直接影響幼兒的探索過程,太多的材料使幼兒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太少的材料會直接造成幼兒探索興趣的減弱;相關材料與主題目標的密切程度,直接影響活動的教學效果;材料擺放位置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影響集體活動的秩序。
例1:小班科學活動“玩水”。
材料提供
。1)每桌一個空盆、一盆水,一個茶杯,一個塑料袋,每桌一塊抹布,玩具若干。
。2)盆、杯、袋擺放在每桌桌子的中間,四周放置一些玩具。
活動目標:激發(fā)探究興趣,培養(yǎng)幼兒觀察力;讓幼兒感知水是流動的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體驗玩水的樂趣,知道水是透明、無味的,知道人是離不開水。
例2:中班科學活動“充氣玩具”。
材料提供
。1)充氣玩具若干,每桌氣筒、棉線、毛巾若干等。
。2)材料擺放位置,棉線、毛巾、氣筒置于每組桌上,充氣玩具置于活動室四周。
活動目標:激發(fā)科學興趣,體驗合作的快樂;認識充氣玩具,學習充氣方法等。運用幼兒已有的經驗及操作活動中的體驗感知“力”,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發(fā)展幼兒的思維,培養(yǎng)幼兒的分析、綜合能力;初步了解壓力、拉力、彈力、,在實踐中找“力”。
例3:大班的科學活動“力”。
材料提供
。1)童車、動物搖椅、拉力器、皮球高蹺、小推車、小汽車、小籃子、玩具槍等。
。2)擺放位置,置于活動室內、外場地。
活動目標: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運用已遙有的經驗及操作活動中的體驗感知力;發(fā)展幼兒的思維,培養(yǎng)幼兒的分析、綜合能力;初步了解壓力、彈力、拉力,并能在實踐中找力
例1中教師所提供的材料,與主題目標有密切的關系,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感知過的、觸摸過的,能考慮幼兒主體與材料客體的相互作用,通過操作探索,培養(yǎng)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使幼兒能動手又動腦,體現正確的兒童觀與教育觀。但所準備的材料與擺放的位置顯然不適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小班幼兒注意力特別容易轉移和分散,活動中情緒波動大。材料擺放在桌上,幼兒經不起玩具的誘惑,會不停地擺弄玩具,造成集體活動秩序的混亂。每桌一份操作材料太少了,易引起幼兒間對材料的爭奪戰(zhàn),因為小班幼兒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還不會與同伴合作玩,他們想獨自占有玩具,且材料本身對幼兒的吸引力較大,幼兒對材料的樂趣也較濃,對材料在活動中的作用是不能夠意識到的。并且小班幼兒總結歸納能力差,年齡小生活經驗積累少,材料數量的明顯不足,阻礙了小班幼兒的探索熱情,更談不上提煉感性經驗了。幼兒對探索活動本身的興趣就可想而知了。
中、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逐漸豐富;注意力穩(wěn)定性的增強,注意時間的延長,認知、情感、社會性等能力的發(fā)展,為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奠定的堅實的物質基礎。例2、3中教師能圍繞主題目標選擇物質材料,材料的提供既符合中、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適應了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從數量上看,例2是為中班幼兒準備了合作探索的適量材料,例3是據內容的難易程度,提供了幼兒常玩的、常見的、富含科學因素,且人手一份的物質材料,使每個幼兒都能玩、會玩、樂玩,在玩中感受體驗探索過程的成功與失敗,激起好奇心和興趣。因此,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的組織要突出一個“動”。一定要讓每個孩子真正“動”起來,要滿足每個幼兒的需要,有的活動每個幼兒應有一套操作材料;有的活動一組幼兒輪流使用多樣材料。總之,要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發(fā)展水平、主題目標,為幼兒選擇并提供適量的、與主題密切聯系、投放適宜的材料。
(二)據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科學、合理使用材料,才能維持幼兒的興趣。及時發(fā)現幼兒感興趣的材料操作方式,并充分運用這種方式,把要實現的教育目標物化在使用材料進行活動的過程中,這是維持幼兒興趣、提高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的關鍵。
前例1:小班科學活動“玩水”,活動的組織教師只是提供一些桌面的操作材料,幼兒在教師預設的物化環(huán)境中擺弄操作,幼兒不能放開手腳盡情地進行探索,顯然這不是幼兒感興趣的方式。我們知道,愛玩、玩會是孩子的天性,生動、有趣的科學活動,正吻合了游戲的特征,是孩子們喜愛的方式。每個孩子對水都有一種特殊的喜好,為何不設計組織一個開放性的集體科學活動呢?教師可直接帶幼兒到嬉水池,提供一些幼兒常玩的花花綠綠的玩具,如:沉在水底的小汽車、玻璃球等,有浮在水面的海洋球、彩色積木等,還可提供些彩色塑料小筐、各種形狀的紙折的小紙船等,讓幼兒赤足嬉水,在盡心盡情中孩子們能不發(fā)現水是透明的、流動的嗎?肯定也會發(fā)現不同玩具在水中的沉與浮,激起下次探索活動的興趣與愿望。
如:中班科學活動“溶解”。中班幼兒喜歡親自嘗試,而且已具備一定的能力去做自己的事,教師可為幼兒準備:杯子、固體飲料、熱水、涼開水、注勺等。活動組織時,先滿足幼兒的需要,可采取中班幼兒喜歡的操作方式,自制飲料-----讓幼兒在沖沖泡泡喝喝中,領悟“泡飲料”的方法,發(fā)現溶解現象,允許幼兒有失敗與成功。再通過師生共同操作探索出溶解最快的方法。
科學活動中運用游戲的生動性、趣味性,借助游戲或者幼兒喜歡的操作方式合理調整材料的使用方式,讓幼兒充分地探索、觀察。
(三)適時投放材料及材料的重復操作,是激發(fā)和維持幼兒興趣的重要保證合理充分發(fā)揮操作材料的作用,是引發(fā)幼兒主動探索的熱情,幫助幼兒完成探索過程、疏理相關經驗的關鍵。因此,在幼兒園正規(guī)性科學教育活動中,物質材料投放的適宜性、材料的重復操作性就顯得格外重要和必要。
在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中,一般教師都能為幼兒的探索準備較豐富的材料,但有了豐富的材料,如何適時投放、如何投放?即教師如何根據主題目標有意識地設計材料的投放時間、投放方式,這是引發(fā)幼兒探究興趣與欲望的關鍵,有利于增強材料的趣味性,增強材料的吸引力,維持幼兒的科學興趣。如:大班的科學活動“空氣”。
1、材料投放時間
。1)活動開始前材料投放:打氣筒、氣球、塑料袋、各種吹氣玩具等。一開始,就提供了多種探索性的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的合作探索,適合大班幼兒特點,幼兒在玩中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獲得了有關空氣的零碎經驗。
(2)第二環(huán)節(jié)游戲“空氣找朋友”,材料投放:水盆、瓶子、粉筆、海棉、幾盆近枯死的植物等。適時提供了師生共同探究的操作材料,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探索,幫助幼兒疏理已有的經驗。
2、材料投放方式:
。1)設疑出示癟的氣球、塑料袋等,讓幼兒在探索中解疑。
。2)以游戲的口吻適時地呈現了有關的材料,讓幼兒帶著問題觀察,在觀察中設疑,在探索活動中解疑;在游戲中師生共同整理、提練感性經驗。
幼兒是活動的主人,尊重、接納個體差異,通過操作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或提供難易層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讓每個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感興趣,并獲得成功感,才能激發(fā)并維持每個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以上大班科學活動“空氣”材料的提供,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因此,適時的投放材料、恰當的投放方式、材料的重復操作性,能充分發(fā)揮材料的功能,維持幼兒探索的興趣,充分讓幼兒與客體相互作用,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促進了幼兒認知結構的的不斷建構,有效提高科學教育目標的達成度。
綜上所述,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是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形式之一,是在集體活動狀態(tài)下以分組形式進行的,活動中要遵循皮亞杰“認知結構理論”的原則,重視幼兒通過自身的活動主動獲取經驗的過程,尤其要注重激發(fā)和維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這是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重要目標,也是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科學活動的前提。圍繞主題內容、目標,提供每個幼兒或每一組幼兒足夠的物質材料,充分發(fā)揮材料的作用,適宜投放和科學、合理使用材料,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使幼兒充分地感知、操作、探索、發(fā)現、歸納、概括。能有效維持幼兒的科學興趣,能有效促進每個幼兒科學素養(yǎng)的早期養(yǎng)成。
參考資料:《幼兒教育》2001年第一期《學前教育》2002年第四期《幼兒園課程指導.科學》(南京版)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