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8-02 19:47:27
導讀:孩子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大發(fā)脾氣,對什么都火的不得了,面對這種情境,家長要運用一些巧妙的招數(shù)來化解。
A“大動肝火”很正常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尤其兩三歲以后,脾氣似乎越變越大:想要的玩具,你不買,他發(fā)脾氣;他想出去玩,你不讓,他發(fā)脾氣……面對像“小暴龍”一樣的孩子,許多家長費盡心思也想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其實,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情緒反應,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發(fā)脾氣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孩子從出生不久,一旦挨餓、生病,他會滿臉漲紅地大哭,他們最初的這種情緒反應多和生理需要有關。但隨著年齡增長,情緒也進一步發(fā)展。尤其兩三歲進入第一個叛逆期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增強,不滿足的情況時常發(fā)生。然而,受語言表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所限,一旦不遂己愿,他們很難通過語言與大人溝通,表達不滿情緒,往往只能“大動肝火”。到了七八歲,孩子又進入另一個階段,開始強調獨立性,很高調地向世界宣布——我長大了。
但是在家長眼里,孩子依然是個各方面都需要細心照顧的“小豆豆”,因此沖突不可避免。
任何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都有積極和消極情緒,孩子也不例外。偶爾發(fā)發(fā)脾氣,是極其自然的情緒表達方式,家長要允許孩子發(fā)脾氣。
家長要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情緒感受,應該向他做一些必要的解釋,幫他明白以下的道理:
第一,人生的每次經驗都會讓我們學到一些東西,使我們更有效地創(chuàng)造一個成功快樂的未來。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總是抱怨人生處處不如意。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則不斷進步、享受人生、心境開朗、自信十足。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便應該教導他懂得這個道理。第二,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總有別離的一天,因此,和它在一起的時候,應該好好地對待它,也好好享受它帶給自己的好處,珍惜和它在一起的樂趣。在它離去后,把美好的記憶好好保存起來,讓它在心里陪伴自己過好以后的每一天。
B測測你對孩子的情緒反應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嗎?你知道如何在自己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和愛的橋梁,使孩子成長為更成功、更快樂的人嗎?在孩子鬧情緒時,你的反應常是——
A.“別哭了,媽媽帶你去買雪糕吃。”“爸爸帶你去動物園,不要再發(fā)脾氣啦!”“你再這個樣子,我就不讓你出去玩了!”
B.“你這個樣子像個男孩子嗎?真丟人!”“你再吵我就打你了!”“你自己做錯了事還耍脾氣,想挨打啊?”
C.“回你自己的房間吧,等氣消了再出來!”“愛哭你就哭個夠吧!哭夠了再來找我。”
D.(不理會孩子的情緒反應,喋喋不休地嘮叨。)“人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媽媽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已經會自己照顧自己了。你想想,爸爸媽媽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
測試結果
★A類——“交換型”父母:
你認為負面情緒有害,所以每當孩子有憂傷的感覺時,你就努力把世界“修補”好,卻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是了解和慰藉。
看到父母的這些反應后,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既然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為什么我的感覺這么糟?”次數(shù)多了,孩子會變得缺乏自信,在情緒上很容易產生壓力。
★B類——“懲罰型”父母:
孩子常常由于表達哀傷、憤怒和恐懼而受到你的責備、訓斥或懲罰。你以為這樣不會“慣”出孩子的壞脾氣,或者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堅強。
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帶來恥辱、被拋棄、痛苦、受虐待。所以,對于負面的情緒孩子是又憎恨又無可奈何。長大后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時,孩子會顯得力不從心。
★C類——“冷漠型”父母:
你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既不否定也不責罵,而是“不予干涉”,讓孩子自己去找辦法宣泄一下或者冷靜下來。
因為沒有父母積極的引導,一個憤怒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有侵略性,用傷害別人的方式來發(fā)泄;一個傷心的孩子會盡情和長時間地哭鬧,不知道怎樣去安撫自己和舒解自己。
★D類——“說教型”父母:
你以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負面情緒就會消失,所以你熱衷于滔滔不絕地講道理。
此時,孩子感到孤單無助,仿佛身處黑洞,得獨自面對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而父母喋喋不休地訓導,只令他苦上加苦。
C如何應對“暴脾氣”
既然孩子發(fā)脾氣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莫非家長就可以不管不問?也不是。孩子幾乎沒有什么情緒調節(jié)、控制能力,如果家長不及時引導,讓他一味用“發(fā)脾氣”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緒,不僅有損身心健康,還可能影響以后的人際交往、家庭和社會關系。為不合理需求發(fā)脾氣時,試試“消退法”。
【場景一】在商場的玩具專柜前,3歲的靈靈拿著喜歡的玩具不松手,但是看見媽媽仍不愿意買,他就撒潑、哭鬧,甚至摔東西。
孩子之所以發(fā)脾氣,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家長好面子,趕快買東西走人,還有的家長,當場就大打出手。這兩種做法都不對。喜歡的東西得不到,大人也會心情失落,這時孩子發(fā)脾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滿足他的不合理要求。否則,會強化他用發(fā)脾氣來表達情緒,甚至讓他感覺只要自己發(fā)脾氣就會什么事都如愿以償。
但是,家長當場大打出手或訓斥孩子也不行。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遇事家長怎么處置,他也會從家長身上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3歲左右也是自尊心最初建立之時,家長當著別人的面對他進行批評,會損傷他的自尊。
家長可以走過去,用輕柔和同情的語氣說:“你是不是很不開心?看見你這樣,我的心里也不舒服。”就這樣分享他的情緒。一開始,孩子可能會拒絕你的關懷,你可以走開,一會兒再回來,仍然用同樣的方式跟他說話。用這種方式向孩子表明,你對事情的立場是堅定的,但在情緒方面,你愿意和他分享,因為你理解和在乎他的感受。甚至,你可以告訴孩子,他不開心,你也難過,因為你是很心疼他的。但他的要求不合理,是不可以答應的。不過,如果孩子需求合理,尤其家長曾答應過孩子,就必須滿足孩子的要求。
平時不要給孩子提出過多規(guī)定和要求。
【場景二】早上起床,6歲的明明正準備穿衣服,媽媽過來不問緣由,匆匆?guī)退┖,他堅持要解開,重新自己來穿。可媽媽怕耽誤上學時間而不肯,明明竟發(fā)起了脾氣。
當孩子有了獨立的愿望,特別是在行為上要求獨立時,他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事,也常用“不”來表示自己的獨立性。如果被家長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礙,他們不僅會產生憤怒情緒而發(fā)脾氣,還會挫傷剛剛萌發(fā)的積極性。
為盡量避免上述情況發(fā)生,一方面,家長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行為,不要給孩子提出過多規(guī)定、要求,以維護孩子逐漸發(fā)展著的獨立意識;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因為能力所限、做不好事而發(fā)脾氣了,家長要多鼓勵、引導,必要時為其做示范,然后讓他獨自再做一次,并及時予以肯定和獎勵。
培養(yǎng)移情能力,消除自我中心。
【場景三】最近,4歲半的游游特別容易發(fā)脾氣,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玩人家的東西,別人不給,她就搶奪,而自己的東西卻不肯借給別的小朋友玩,別人強行拿走的話,她又會大吵大叫,表現(xiàn)得很霸道。
嬰幼兒時期心理活動的一個特點就是存在顯著的“自我中心”現(xiàn)象。家長不妨嘗試這些方法:向孩子傾訴情感。明確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我很高興,你那樣做,我會很生氣等,并講清楚為何會產生這種情緒。這不僅能讓孩子體會別人的情緒,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歡樂或痛苦,還能學到表達情感的詞匯和表達情感的方法;教孩子換位思考。比如遇到一個孩子摔倒時,讓他回憶自己摔倒時痛苦的感受,從而換位體會他人的情緒。
但是,如果孩子依然情緒激動,家長還可以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的宣泄方式,比如讓孩子捶打枕頭、撕紙、大吼等;或者放點音樂,進行戶外運動,既是一種釋放,也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