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09-09-18 14:24:30
我的童年是在華北平原的農(nóng)村渡過的,那時候都挺窮的,孩子們也買不起玩具。不過農(nóng)村的孩子能夠憑借智慧,自己動手制造簡單的玩具來游戲,一樣玩得不亦樂乎。想想那個年代,物質(zhì)生活是貧乏的,但孩子們的精神生活卻非常充實和快樂。他們與大自然親近,不斷地學(xué)習(xí)各種技能,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自己喜歡的東西,無憂無慮地嬉戲玩耍,在玩耍中成長,這也正是現(xiàn)在的孩子們所缺乏的一種生活。
做彈弓打鳥
農(nóng)村的孩子差不多都做過彈弓、打過鳥。不過,現(xiàn)在小孩子們都知道要愛護鳥,鳥是人類的朋友。
做彈弓可以找根“丫”形的樹枝,也可以用粗鐵絲。找塊小皮子,在兩端各剪一個小孔,把橡皮筋分別穿過小孔,末端系在彈弓上。在皮套里放上子彈,一只手握住彈弓,另一只手拉動皮套和橡皮筋,瞄準目標,撒開手,把子彈迅速彈射出去。子彈可以選用小石子,也可以用膠泥搓成小球曬干。
我倒是經(jīng)常使用彈弓,但準頭太差,一只鳥也沒打下來過。隔壁的哥哥癮頭比我大得多,經(jīng)常拎著彈弓轉(zhuǎn)悠,偶爾會打下來一只麻雀或小樹葉兒什么的。
在今天用彈弓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了,手癢了只能打打靶子。更多的是“飛鳥在,良弓藏”,把彈弓放在家里當(dāng)個懷舊的物件。
捉知了
知了,老家話叫“吉了”。雄知了的腹部有兩個小蓋兒,會發(fā)出“吱吱”的鳴叫。知了的嘴是一根吸管,可以刺到樹皮里,吸吮樹液為食。
夏天的傍晚,知了猴從樹根附近的土里鉆出來,爬到樹上去蛻皮,變?yōu)闀w的成蟲,渡過它一生最后的時光。秋天知了要產(chǎn)卵,它將尾部刺入樹皮下,把卵產(chǎn)在那兒,樹枝就枯死了。遇到刮風(fēng)下雨的天氣,卵就會落到樹根旁的土里,化為幼蟲鉆進去,開始過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
要捉知了的幼蟲一般都是在大樹下,傍晚時分。只要見到有小洞洞,伸手去摳一下,十有八九能逮到知了。由此有人想到了種知了,提高知了的產(chǎn)量。將樹枝上的卵埋在土里,來年肯定會收獲很多知了的幼蟲。這個方法有一定道理,但據(jù)說知了的幼蟲在地下生活好長時間,不一定今年播種,明年就會收獲,要耐心等待。
把知了放在紗窗上,可以看到它蛻皮的全過程。知了的背部先裂開,成蟲一點兒點兒從中擠出來。一開始是淡青色的,慢慢就會變成黑色,翅膀也可以飛翔了。蛻下來的知了皮是一味中藥,小時候看到有人到處采集,攢了賣錢。
捉知了有好多方法?梢宰鰩чL柄的弓箭,將弓箭送到知了附近再射出。此方法效率不高,因為知了太小不易射中,且弓箭性能差,不準。
還可以在棍子前端綁一個鐵絲做成的圓環(huán),再找一個塑料袋,把袋口縫在圓環(huán)上。輕輕照著知了上面罩去,知了發(fā)覺后飛起來,正好進入袋子里。這種方法比較好,捉知了的效率很高。
也可以徒手捉知了,更考驗人的耐力。知了常常匍匐在青臘樹的樹干上,樹干很細。從看不到知了的另外一側(cè)接近知了,可以稍微扭一下頭看一看知了所在的位置,慢慢伸出手到樹干邊上,再猛地一把將樹干和知了一起攥住。這一招非常奏效,屢試不爽。如果知了躲藏在青臘樹的樹枝里,可以悄悄走到樹下,猛地把青臘樹干彎過來,將樹枝狠狠打在地上。這時知了被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壞了,搞得暈頭轉(zhuǎn)向,在地上亂撲楞,趁機將其擒獲。如果運氣不好,知了會撒一泡尿到頭上,匆匆飛走。
再推薦一招晚上捉知了的方法。先在大樹下生一堆火,然后用腳使勁踹動大樹,知了突然受到驚嚇,“吱哇”亂叫,紛紛向著有光亮的地方飛,甚至有的會像瞎子一樣一頭撞到地上,可以趁機用掃帚什么的工具撲住知了。
捉蛤蟆
這里說的蛤蟆有兩種,一種是癩蛤蟆,土語叫“疥蛤拉子”;另一種是青蛙,土語叫“花拉寶”。兩種長相不同,很容易分辨出來。癩蛤蟆長得奇丑無比,身上有許多突起物,用磚頭打幾下,會流出惡心的黃水,就像人生了疥瘡一樣。不過這癩蛤蟆身上的疥還是一種藥材,能夠治病。青蛙長得十分英俊,身上有美麗的條紋,個頭也大。就因為長相不同,所受到的待遇也不同。捉到青蛙,小孩兒們玩耍夠了放掉,而見到癩蛤蟆,往往都是一通磚頭猛砸,直至其斃命。
小時候捉蛤蟆都是用木棍,在前端插上一根磨尖了的鐵簽?吹礁蝮,用鐵簽猛地一扎,戳它個透心涼。捉青蛙可以徒手,捉到后還要戲弄一番。用麥子的秸稈插入它的屁眼兒里,用嘴往里吹氣,直吹得青蛙整個身子都鼓鼓的,像要飛起來一樣。
蛤蟆一般都是在池塘的磚頭什么的東西上產(chǎn)卵,密密麻麻的,很快就會變成小蝌蚪。蝌蚪的身子圓圓的,尾巴小小的。先長出兩條前腿,再長出兩條后腿,最后尾巴也消失了。民間有一個偏方,說生吃蝌蚪可以治療腸胃不好。爸爸曾經(jīng)喝過蝌蚪,不過沒問他味道如何,想想覺得挺惡心的。不管療效如何,首先是不衛(wèi)生。有人喜歡吃青蛙的后腿,謂之“田雞腿”。吃的時候一定要煮熟。曾看過資料,田雞腿里寄生裂頭蚴,人吃后會對大腦造成損害。
后來在《自然》課上知道蛤蟆是益蟲,就沒有再對它進行濫殺了。
捉麻雀
老家最常見的鳥就是麻雀了。麻雀曾是“四害”之一,它雖然偷吃莊稼,但也是一些害蟲的天敵,所以最后還是從“四害”名單里剔除出去。麻雀吃莊稼,造成的危害挺大。地里經(jīng)常見到立著穿破衣服的稻草人,但時間長了騙不過那些鬼頭鬼腦的麻雀們,它們照吃不誤。
小時候經(jīng)常到生產(chǎn)隊或公社的糧庫里掏小麻雀,因為這地方糧食多,麻雀愛做窩。不過媽媽總是告誡我別去,說黑乎乎的洞里有蛇。盡管如此,但依然阻止不了我的好奇心。
有時會掏出麻雀蛋,我們就摔在地上,蛋黃流一地。小麻雀還沒長羽毛,肉皮很光滑,不能走路,嘴也沒長好,還是黃色的。把小麻雀放在紙盒里,鋪上棉花,把玉米窩頭撮成長條兒喂給它。不過小麻雀都很嬌嫩,不好養(yǎng),過不了多久就死掉了。有時饞了,等灶膛里燒完火,只剩下灰,把麻雀放到灰里烤熟,味道非常好,渾身上下都是瘦肉,就是肉少了點兒,不過癮。
我家院子里總有麻雀出沒,一是因為養(yǎng)牲口,草灑了一地,草里有草子兒,麻雀愛吃。再有就是喂雞,有雞食盆在院子里。那時剛學(xué)了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xiāng)》,學(xué)會了捉麻雀的方法,我和弟弟就如法炮制。
捉麻雀最好在大雪過后,因為雪把一切都蓋得嚴嚴實實,麻雀很難找到食物。拿一個篩子,用木棍支起來,木棍上栓一根很長的繩子。在地上和篩子底下都撒上一些麥子,躲在角落里,用手牽著繩子的另一頭,等麻雀來上鉤。等了很久,有麻雀來了,可是怎么也不進篩子。又接著等,終于有麻雀進了篩子,快速拉動繩子,“啪”地一聲,麻雀被罩在篩子里。我們趕緊跑到篩子前,弟弟一把掀起篩子,麻雀看到出現(xiàn)縫隙,“呼”地飛走了。我厲聲指責(zé)弟弟,弟弟低頭不吭聲。我們又支好篩子等了很長時間,或許麻雀都變賊了,再也不來了。
捉油鬼螂
“油鬼螂”是按照老家話的發(fā)音寫出來的,具體學(xué)名叫什么我不知道。油鬼螂個頭有紐扣大小,渾身金黃色,好像浸著油似的,背上的翅膀成為殼狀。
春天的時候,小孩兒們都到地里去捉油鬼螂喂雞。青臘地里油鬼螂最多。傍晚時在樹根底下用鏟子挖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身影。如果再晚一點兒,油鬼螂就要往上爬,想從土里鉆出來。細心搜尋地面,可以看到在沙土中有一個個的小坑,伸進手去,就能把油鬼螂摳出來。到了夜幕降臨的時候,油鬼螂都鉆出了地面,在空中飛舞,這時要施展擒拿手。不過不能刮風(fēng),否則它就不鉆出來了。等到天徹底黑下來,油鬼螂一團一簇地擠在一起,低洼的地方黑乎乎的都是,用手一抓一大把。捉到油鬼螂要放在細口的瓶子里,以防它們飛走。最好是拿手電筒照明,抓的速度要快多了。等到捉滿了瓶子,就回家了。
油鬼螂在瓶子里蠕動著,背上閃著油乎乎的光,外人看了肯定感覺惡心。雞最愛吃油鬼螂了,容易下蛋。人也可以吃油鬼螂。最早是看同學(xué)家炒油鬼螂當(dāng)零食吃,嘗了幾個覺得挺香的,就讓媽媽做了。用油炒,加些鹽。不過媽媽不吃,說是太臟。
捉魚
我們這里沒有大江大河,只有養(yǎng)魚池,很少能明目張膽地捉魚。
家門口不遠處有兩個大池塘,還記得有一年干旱,池塘里沒水了,只剩下淤泥,幾個村的大人小孩都去挖泥鰍。我當(dāng)時還小,技術(shù)比較差,只挖到兩三條。
有幾年雨水下得勤,附近好多池塘里的水都溢出來了,流到小河溝里,好多人撈魚。我和弟弟也在溝里用泥壘上堤壩,中間留個口,用篩子接魚。不過接到的都是些小魚,可能魚還沒長大吧。我們還用竹竿制作了簡易的釣魚工具,去鄰村的河溝里釣,居然釣到不少。
弟弟比較淘氣,有時候還到養(yǎng)魚池里釣魚,一起的還有不少小孩兒。一般情況下,養(yǎng)魚的人會每天到魚池巡視,中午回家吃飯休息。弟弟他們就趁這個時間釣魚,也釣上來不少。弟弟曾釣上來一條有澡盆那么大的魚,讓我們一家人吃得很爽。我家隔壁的一個小孩兒去得最勤,釣得最多。
冬天小孩兒們捉魚也有絕招。因為水面被凍住,魚缺少氧氣會死,所以養(yǎng)魚人要破開冰層,砸出一個大冰窟窿。小孩兒們站在冰上,一步一步向著冰窟窿跳,魚會嚇得往前竄,一不留神就從冰窟窿里竄到冰上來了。
池塘里也有不少青蝦。傍晚可以下水,雙手在岸邊圍攏,能捉到很多。也可以用那種矮墩墩的罐頭瓶,里面放上窩頭碎屑,放到水里,過一段時間去取,能抓半瓶子。這樣還不易被養(yǎng)魚人發(fā)覺。清炒小蝦,味道十分鮮美,至今令人懷念。
小孩兒們捉魚,有時候是跟養(yǎng)魚人斗智斗勇的游戲。雖然心里有一絲愧疚,但總是樂此不疲。
捉兔子
小時候,冬天下雪以后,就有人扛著火槍四處打兔子,土語稱之為“打毛兒”。因為雪地上容易辨認兔子的腳印,循著腳印就可以摸到兔子的老窩。不過現(xiàn)在都不讓私藏火槍了,這項打獵活動估計也絕跡了。
秋天的時候,莊稼都收割了,到處光禿禿的,兔子無處藏身,往往會成為人們的目標。我在地里種麥子時,碰到好幾回這樣的情況。聽到有人喊“兔子,兔子”,我立刻拿起農(nóng)具追出去,邊追邊打,眾人也是從四面圍剿?上米咏K歸比人靈活,見個空隙就跑掉了,追兔子沒有一次成功的。
有一次和爸爸到地里打草,碰到一只小兔子,跑得還不快,僥幸把它捉住了;丶覍⑼米雨P(guān)在籠子里,喂它菜葉兒什么的,它不愛吃,過了幾天就死了。聽別人說兔子本身就嬌嫩,不好養(yǎng),野兔子就更養(yǎng)不活了。
捉蜜蜂
小時候有一次幾個小朋友一起去捉蜜蜂,吃蜂蜜。在有花的地方,等蜜蜂停留在花瓣上采蜜的時候,輕輕走過去,從后面用手將其捏住。然后揪開它的尾巴,把舌頭伸進去,舔一舔,看看有沒有蜂蜜。大伯家的哥哥舔的時候,不小心被蜜蜂尾巴上的針螫了一下,疼得“嗷嗷”蹦高。我連忙讓他把嘴張大,伸出舌頭,眼睛湊近了尋找蜜蜂的刺。找了好半天,總算把刺拔出來。現(xiàn)在想起來感覺真可笑,也不知蜜蜂身上是不是真有蜂蜜,蜂蜜一般都是在蜂巢里的。
捉蜻蜓
蜻蜓,老家話叫“螞翎”,下雨之前出現(xiàn)的最多,所以一直是人們預(yù)測是否有雨的標志。最常見的是黃色的,還有一種是紅色的,我們稱為“紅娘子”,小孩兒最喜歡這種了,不過特別稀少,能碰上真是運氣。還有一種個頭大許多的,渾身青灰色,常在水塘邊飛來飛去。捉蜻蜓我們叫“撲螞翎”,因為是用大掃帚追著撲。一邊撲,還一邊口中念念有詞:“螞翎螞翎集合來!”撲到后用口水浸濕了蜻蜓的翅膀,夾在手指縫里,這樣蜻蜓就飛不走了。還可以在蜻蜓尾巴上栓一根細線,手里拽著線,讓它在空中飛。玩夠了再拿來喂雞。
捉螞蚱
螞蚱,學(xué)名蝗蟲。在鄉(xiāng)下田野里常見的螞蚱有兩種,一種體型較小,模樣類似蟈蟈,不過是棕色的;另一種體型較大,通體綠色,長得有點兒像螳螂,特點是肚子特別肥碩,這種螞蚱我們土話叫“蛋爭”(音)。前者的彈跳力比較強,后者稍差,很容易捉住。捉了螞蚱一般都是喂雞,多下蛋。
捉蟈蟈
蟈蟈比較少見,在菜園子里偶爾能發(fā)現(xiàn)。找它也不難,只要循著它“吱吱”的鳴叫就可以了。用高粱桿的堅硬外殼劈成細條,編成小籠子,把蟈蟈放在里面,每天喂它點兒倭瓜花即可。蟈蟈通體綠色,聲音高亢洪亮。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