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09-11-08 20:16:11
二、使用專用衛(wèi)生巾是健康的需要:有效避免產婦感染
普通衛(wèi)生巾使用化纖制成,含粘合劑、熒光增白劑等化學成分,非常不適合產婦高度敏感的皮膚,易產生刺激,引起產婦感染;普通衛(wèi)生巾吸水性一般,易側漏、回流,無法應對產后大量惡露;使用過程中,衛(wèi)生巾表面潮濕、悶熱,不僅使產婦產生濕濕粘粘不舒服的感覺,產婦排出的惡露還含有適宜細菌迅速滋生的營養(yǎng)物質,對于產婦傷口的愈合極為不利。很多衛(wèi)生巾為提高防水性能,加大制品的壓層厚度,但是防水性能過高,透氣、透濕性則差,很容易導致對皮膚的刺激,會引起痱子、紅癢等問題,非常不適合產后婦女使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品牌的衛(wèi)生巾并不專門消毒,無法達到完全無菌狀態(tài)的衛(wèi)生標準。對于處于敏感時期的產婦來說,顯然存在安全隱患。
4、懷孕后發(fā)生頭暈、眼花是孕婦常見的癥狀之一。輕者可頭暈眼花、步履不穩(wěn);重者可于突然站立或行走時出現(xiàn)眼前發(fā)黑、視物不清甚至暈厥。
而導致孕期頭暈的常見原因有低血糖、低血壓、仰臥綜合征和生理性貧血等。
低血糖:由于懷孕后新陳代謝加快,胰島血流量比非孕時增多,故胰島生理功能非常旺盛,孕婦血中胰島素水平偏高,以致孕婦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偏低,從而出現(xiàn)頭暈、心悸、乏力、手顫和出冷汗等癥狀。此外,由于孕婦懷孕初期血中孕酮增多,導致出現(xiàn)妊娠反應性嘔吐,加上這時一般吃得比較少,而身體消耗大,故也可加重頭暈等低血糖癥狀。
低血壓:這是由于妊娠早、中期間胎盤形成,分流了一部分血液,導致孕婦血容量略有所下降;與非孕期相比,一般可下降5-15毫米汞柱。由于血壓下降,可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從而出現(xiàn)頭暈、眼花和眼前發(fā)黑等癥狀,以及由于肢體供血不足,出現(xiàn)怕冷、全身疲憊和四肢無力等癥狀。此時機體可通過增快心率、增加心搏出量來改善大腦和肢體缺血、缺氧,但孕婦也因此而感到心悸、氣促和胸悶等。這種情況一般可于懷孕2個月左右出現(xiàn),6-7個月時恢復正常。
仰臥綜合征:妊娠晚期由于子宮增大,可使膈肌上升,壓迫心臟使心臟向左上移位。與此同時,增大的子宮又可壓迫下腔靜脈而使靜脈回流受阻,回心血量減少,心搏出量也隨之減少,故可導致腦缺血、缺氧而出現(xiàn)頭暈、眼花等癥狀———這在仰臥位或半臥位時則更為明顯,而側臥位或站立位時則癥狀減輕。如果長時間仰臥位或半臥位,還可導致下肢靜脈曲張、踝部水腫和痔瘡形成等。
生理性貧血:妊娠6周起血容量開始增多,到36-34周達高峰,由于血漿的增加多于紅細胞的增加,故血液相對稀釋,紅細胞數(shù)和血紅蛋白量相對下降而導致生理性貧血。此外,孕期紅細胞生成、胎兒生長發(fā)育、孕婦各組織器官變化以及新陳代謝需要較多的鐵等,也是導致出現(xiàn)生理性貧血的原因,以致出現(xiàn)頭暈、眼花和無力等癥狀。
二、注意產褥期的護理,讓疾病遠離你
您和寶寶的居室應清潔、明亮、通風好,溫度及濕度適中。
營養(yǎng)合理、平衡,不要專吃高蛋白、高脂肪飲食。食譜要廣,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也應有適當比例。為增加乳汁應多吃流食或半流食。
注意個人衛(wèi)生:產褥期出汗多,應經常洗澡(不用盆浴),常換內衣,飯后要刷牙漱口,預防口腔感染和牙周炎;洗頭、洗腳用溫水也不會落下產后病。指甲要常剪,以免劃傷嬰兒柔嫩的肌膚。
產后惡露多,開始的三至四天是鮮紅色,漸漸變?yōu)楹稚,分量漸少而轉為淡黃色,要注意勤換月經紙,會陰要用溫水沖洗,從前向后,以免將肛門的細菌帶到會陰傷口和陰道內。
心情舒暢,可使乳汁加多。部分媽媽在產后數(shù)天會出現(xiàn)情緒低落。原因是體內荷爾蒙濃度的突然變化所致。通常這種產后的情緒低落在短期內便會消失,但若情況持續(xù)就應請醫(yī)生治療。
不要躺在床上一動不動,而應臥床休息與適當活動相結合。分娩次日就可在床上翻身,半坐式與臥式交替休息,以后可在床邊及房內走動,并進行產后體操,可保持健康及盡早恢復體型,也可減少便秘。
您的休息要與嬰兒同步,孩子睡覺時抓緊時間休息,這樣既可得到充分的休息,又可保證足夠乳汁。盡量安排家人替您分擔家務及照顧寶寶,爭取充足的休息時間。
堅持純母乳喂養(yǎng),可以促進子宮復舊和減少產后出血,還有利于恢復體型。
產后檢查:依照醫(yī)生或醫(yī)院的指示定期產后檢查。
注意避孕:通常月經在產后兩、三個月才恢復,母乳喂養(yǎng)的母親則要更長的時間。產后月經未復潮前也有可能受孕,性生活不能開始過早,應在產褥期以后才恢復性生活,并要采用適宜的避孕方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