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17 10:02:42
導讀:比較法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擴大他們的知識領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還能加深記憶,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傊,比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何謂比較法教學?簡而言之,就是把兩篇或兩篇以上的相應的課文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找出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鑒別,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
比較法教學形式多種多樣:有同一單元同一體裁的幾篇課文的比較,也有同一單元兩篇課文內容大致相同,寫法大體相似或內容不同寫法有同有異的比較,還有不同一個單元,不同一本教材,體裁不同,寫作方法有同有異的比較,再有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較,如此等等。
比較的范圍也很廣,大而言之,可以從幾篇文章的思想內容、文章體裁、篇章結構、寫作技巧和方法作比較。小而言之,乃至一個詞語和一個標點符號的使用,無一不可采用這種方法。當然,每次比較的側重點也不盡完全相同。
我把比較分為兩大類:其一是在同一單元內進行比較,這種方法多適用于講授新課,或進行單元復習。其二是超越單元界限的比較,這種方法適合于高考前的總復習。
在同一單元內進行比較,可分下邊幾種情況。
1.同一單元幾篇體裁相同課文的綜合比較例如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入選了《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明湖居聽書》、《灌園叟晚逢仙女》四篇古典小說。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①從小說種類上。前三篇均是長篇小說節(jié)選,分別選自《紅樓夢》、《水滸傳》、《老殘游記》,后一篇雖不是長篇,也是從馮夢龍《醒世恒言》中節(jié)選出來的。②從敘述人稱上。這四篇小說均為第三人稱。③從時代上。這四篇均為明清古代白話小說。④從表現(xiàn)手法上!读主煊襁M賈府》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外表、語言和行動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先聲奪人以及介紹人物時詳、略、虛、實相間的寫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主要是通過曲折緊湊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來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明湖居聽書》主要是通過側面描寫來突出白妞的歌唱藝術;《灌園叟晚逢仙女》則是通過虛構情節(jié)以及語言和行動描寫來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2.同一單元內容大體相同,寫法大致相似的兩篇課文的比較《伐檀》、《碩鼠》這兩首詩從內容上說都反映了古代社會中殘酷的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以及被壓迫者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這兩首詩的三章都重疊,二、三兩章和第一章相比,都只換了少量的詞,這種結構形式,稱為“重章”和“復唱”。
另外,這兩首詩分別運用了比興的手法!洞T鼠》主要用的是“比”的手法。至于說到《伐檀》的表現(xiàn)方法,歷來說法不一。朱熹認為是賦,清人方玉潤的《詩經原始》認為是比,清人姚際恒的《詩經通論》認為是興。我們認為這首詩的表現(xiàn)方法從總的來說應該是賦,但是每章的第三句是興,也有認為詩的前三句都是起興的句子,理由是詩的前兩句所寫的內容與后邊責問的內容并不是一回事。
3.同一單元體裁相同的幾篇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xiàn)手法異同的比較例如高中語文第六冊第四單元入選了三首唐詩《夢游天姥吟留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從思想內容上,《夢》詩展現(xiàn)了蔑視權責的傲岸品格;《茅》詩表現(xiàn)了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琵》詩對當時摧殘人材的強烈控訴。從寫作形式上,《夢》是一首七言古詩,它以七言為主,交錯運用了四、五、六言和九言,詩句有長有短,句型多變,節(jié)拍有緩有急,便于抒發(fā)作者自由奔放的感情,它可說是一種新式的古風!睹芬彩且皇灼哐怨旁,全詩二十四句,其中九言四句,兩個字僅一句,其余均屬七言。它形式靈活多變,兼有長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縛,運用這種形式使詩人的感情自然傾瀉出來!杜穭t是一篇抒情性很濃的長篇敘事詩,由于受近體詩的影響,它在平仄上也很講究,它可稱得上是“入律的古風”。
4.同一單元體裁相同的兩篇課文在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上的比較例如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是記敘文單元,包括三篇寫人的《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周總理的囑托》、《火刑》和一篇記事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的文章。我們可選擇其中相近的《為了周總理的囑托》和《火刑》進行比較:1.相同點。①都是以寫科學家為內容的寫人的記敘文;②都以贊頌獻身科學、追求和捍衛(wèi)真理的崇高精神為中心思想和寫作目的;③都用大量的客觀事實為基礎,通過敘述和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④都是通過肖像、語言、環(huán)境和心理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⑤文筆和語言都較樸素、平實。2.不同點。①人物的命運和經歷不同;②記敘方式不同:前篇為順敘,后篇為倒敘;③人物描寫方式不同:前篇除肖像、語言、心理描寫外,多用行動描寫;后篇沒有行動描寫,較多地引用了資料;④景物描寫不同:前篇著重于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理;后篇著重在對比中給人以哲理性的啟示。
5.同一單元中同一作家同一文體的兩篇課文在寫作方法上異同的比較例如高中語文第六冊第一單元中的《文學和出汗》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兩篇雜文同是駁論,在寫作方法上有許多共同點:諸如都是開門見山揭示敵論的論點或論據,都是運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駁論方式,在論證過程中都是堅持理論與事實相結合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略微提及就行了,而把著眼點放在不同方面:①兩篇雖是駁論,但前篇主要是批駁,后篇則是駁論與立論并重;②在揭示敵論論據順序上,前篇先揭示論點,再揭示論據;后篇則是先揭示論據,再揭示論點;③在批駁的具體方法上,前篇較多地運用了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并運用了反證法;前篇大量運用了嘲弄諷刺筆法,后篇則不全用諷刺筆調,還有對人民的贊頌;在語言上前篇更為幽默犀利,這些異同要學生細心地體會。
超越單元界限進行廣泛的比較,又分為下邊四種情況。
1.把高中整套語文教材,按散文、詩歌、戲劇、小說和雜文分成五大類進行綜合比較不過采用這種比較法,只適合于高考前的迎考復習,因為它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綜合性比較強,必須在學生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收效不會大。
2.不同作家不同體裁而寫法有同有異的兩篇課文的比較例如《屈原列傳》(高中第六冊)《過秦論》(高中第四冊)是兩篇文體不同而寫法有同有異的文章,它們都采用了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但它們的內容和體裁不同,因而寫法也有區(qū)別:前者是史傳性作品,敘述史實和議論是為表現(xiàn)人物服務的,整篇文章圍繞屈原這個人物組織安排材料。而后者是史論性文章,采用先敘后議、篇末點題的寫法,前幾段大量的史實敘述,為末段的議論作依據。整篇文章圍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個中心論點安排材料。此外,《過秦論》先擺事實,再作分析;而《屈原列傳》則是每段都有敘述和議論。
3.不同作家體裁相同,內容和寫法也大體相同課文的比較《藥》、《夜》(雖都入選于高中第三冊,但單元不同)都是小說。它們寫作的時代雖不相同,《藥》寫于1919年4月25日,即“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前夕。小說以1907年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而《夜》卻寫于1927年11月4日。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蔣合流,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被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了,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青年慘遭殺害,白色恐怖籠罩全國。這篇小說所寫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fā)生的。
這兩篇小說都分別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或國民黨反動派鎮(zhèn)壓革命和革命人民的罪行,堅信黑暗勢力一定會推翻。雖說它們所表現(xiàn)的主題不盡完全相同,但也有其相似的一面。
從小說的標題來看,雖說各只有一個字,但標題寓意深刻!端帯肥歉F苦的城市貧民竟以革命者的鮮血作為治病的良藥,這是何等可悲的現(xiàn)實!革命者應該吸取歷史教訓,克服脫離群眾的弱點,發(fā)動群眾起來斗爭,這樣才能推翻黑暗社會,這對于革命者是一劑良藥。一個“藥”,不僅簡明而集中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容,同時也尖銳地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小說《夜》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個標題?這固然是由于所寫的故事情節(jié)都是在夜里發(fā)生的,但同時也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它象征著當時的中國正處在白色恐怖的黑暗統(tǒng)治之下,但是黑夜是有盡頭的,總有天亮的時候;反革命勢力只能猖獗一時,它們終究要被人民的力量消滅的。
《藥》在結構上的特點是一條明線,一條暗線。明線是華老栓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和兒子病死,暗線是革命者夏瑜因革命被殺。而《夜》在結構布局上,也巧妙地運用了明暗交織的兩條線索,把全文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明線是老婦人在女兒女婿被反動派殺害后由恐懼到勇敢,由悲傷到憤怒,初步覺醒的故事。暗線是革命者孫映川夫婦獻身革命,視死如歸的故事。為什么把老婦人和孤兒的形象擺在正面描寫而把青年夫婦和他們的犧牲場面放在側面描寫的位置呢?這樣安排,固然是在白色恐怖下作者不得不采用的曲筆,但它也是服從本文主題的要求的。因為本文主要不是表現(xiàn)革命者的英勇不屈,而是表現(xiàn)人民群眾對反動派屠殺政策的憤怒和反抗。通過這樣一比較,學生對兩篇小說的思想內容以及寫作特點,掌握得更扎實了。
4.同一作家不同體裁的幾篇課文的比較有學生問:“為什么《范愛農》、《藤野先生》是散文,而《故鄉(xiāng)》、《祝!、《阿Q正傳》、《一件小事》都是小說呢?我認為它們的主要區(qū)別就在于:前兩篇是屬于以記人為主的回憶性散文,它寫的是實有其人,事實也基本上是真實的,而且有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體現(xiàn)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那末后四篇為什么是小說呢?因為它們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經過典型加工了的,是拼湊起來的角色。也許有學生會問:《故鄉(xiāng)》里不是有“迅哥兒”之稱,那不是明明指作者魯迅嗎?我認為這里的“迅哥兒”不一定指作者自己(當然整個作品一定會滲透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像用第一人稱寫的小說中的“我”不一定指作者自己一樣。通過這樣一比較,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小說和以記人為主的散文能夠區(qū)別,不致弄混淆了。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或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較法是教師的一種教法,也是學生的一種學法。
事實證明,比較法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擴大他們的知識領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還能加深記憶,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傊,比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