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18 21:45:52
要培養(yǎng)好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確實很難,“可憐天下父母心”我覺得教育引導孩子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怎樣才能做到“活而不亂,管而不死”是我們每個孩子的父母和老師所共同思考的,共同努力的,不舉手≠不動腦筋只不過是一次小小的發(fā)現(xiàn),相信還有更多的問題等著我們去探討。
經常聽到有家長這樣對孩子說:“記住,多舉手!”“你這孩子,真笨,上課老是不舉手!”“老師提問題了,要馬上舉手!”“我明天要問老師的,你有沒有舉手?”可能有絕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積極舉手發(fā)言,認為只要孩子積極舉手發(fā)言,這表示他(她)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動腦,學習成績一定會不錯。
的確,積極舉手發(fā)言確定是一種很好的表現(xiàn),孩子能大膽把自己的想法與老師和學生們交流,不僅能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而且對知識的掌握有較大的幫助。但不舉手的孩子就表示他就不動腦筋了,就不聰明了,我覺得這絕對不能劃上等號。
在我將近十年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通常膽小內向的孩子不太舉手,不愛表現(xiàn)自己的孩子不太舉手,情緒不佳的孩子不太舉手。這些孩子你能說他不動腦筋、不聰明了,不!絕對不能!他們有些也是學習的姣姣者,但由于他的個性或某些因素改變了他們的表現(xiàn),這些孩子往往知道問題的答案,卻不敢回答或不想回答,他們有的怕答錯了被別人笑,有的覺得不舉手挺好的,反正自己也知道這是為什么?確實,有時,老師把不舉手的孩子叫起來,他也能把問題回答的相當精彩,可見,并不是不舉手=不動腦筋。
《新綱要》頒布后,更突出了幼兒的主導性地位,教師只是幼兒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在很多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們都是在自己的觀察操作過程中,經過老師的適當指導,從中掌握知識的,新的教學理念下,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了,動手操作能力更強了,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更驚人了,合作交往等能力更一層樓了,徹底改變了以前的填鴨式教學,滿灌式教學,和一問一答式教學了,因此,有些孩子一次教學活動下來,舉手發(fā)言不多,但知識能力掌握的卻也不錯,要說他不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是,他能把想法與自己旁邊的同伴交流,這也很不錯呀!
有些家長一味的要求孩子多舉手,從家長半日活動觀摩中,很多家長就一直盯著自己的孩子舉手,有些甚至還時不時的提示自己的孩子舉手。孩子很遵命,只要老師一提問題,他條件反射似的舉手,但每次都答非所問,或目瞪口呆,不知要答什么,這樣的孩子也很多,尤其是小班,其實他不知道到底為了答什么,但由于記住了大人的多次提醒“要舉手”,試問這樣的舉手=動腦筋嗎?
要培養(yǎng)好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確實很難,“可憐天下父母心”我覺得教育引導孩子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怎樣才能做到“活而不亂,管而不死”是我們每個孩子的父母和老師所共同思考的,共同努力的,不舉手≠不動腦筋只不過是一次小小的發(fā)現(xiàn),相信還有更多的問題等著我們去探討。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