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18 23:18:22
通過對《綱要》的學習,我們應該明白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活動設計中以孩子為主體,以孩子的興趣為依據,設計適合本班幼兒的活動,“以人為本”的尊重每一個孩子學習的權利。我們只有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積累自己的教育經驗,才不會擔心活動中的意外情況。
我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徐老師要開公開課,但是擔心班中的兩名"小搗蛋"會影響自己的活動效果,于是在冥思苦想下,決定讓他們暫時到鄰班躲一下.讀后,我真是感概萬千,他的作法讓人深思,作為一線教師,我能理解她的想法和做法,每個教師都希望在公開課上展示自己最優(yōu)秀的一面,為今后地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是,“徐老師”的“妙計”是否算是真正的“妙計”呢?
我認為就算再好的老師這樣做都不對,《綱要》指出:“教師應該平等對待與尊重幼兒。”教師平等地對待和尊重幼兒,既是幼兒的權利與成長的需要,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榜樣和教育。每個幼兒和成人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所有權利,她的做法是自私的,是沒有職業(yè)道德的,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就算“徐老師”把那節(jié)公開課準備得再好,順利的完成了,她就算是一名好老師嗎?因此,我們要明白形象樹好的真正途徑,是要加強學習、努力實踐,從幼兒的需要出發(f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職責。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都是優(yōu)秀教師較好的專業(yè)素質的體現。
從“徐老師”的案例中我們可以反思為什么我們精心設計、準備的活動幼兒還會“搗蛋”?
、偈腔顒觾热莶荒軡M足孩子的需要?是活動是孩子不感興趣的?《綱要》提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該既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現有經驗,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標的新經驗;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可以看出,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應針對幼兒有目的、有計劃的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需要對活動做出合理的設計和安排,要尊重幼兒參與活動的權利。
②是活動的方式沒有滿足幼兒主動學習的需要,沒有考慮幼兒的實際情況,讓孩子無法進入活動去,從而一直在做著讓老師覺得是在“搗蛋”的事情?老師就應該考慮怎么樣的活動方式才能滿足幼兒主動學習的需要。正如《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最能發(fā)揮主動性;它不僅使幼兒已有的經驗得到再現,而且為幼兒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只要老師把活動開展得生動、有趣,那孩子一旦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就無暇“搗蛋”了。
通過對《綱要》的學習,我們應該明白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活動設計中以孩子為主體,以孩子的興趣為依據,設計適合本班幼兒的活動,“以人為本”的尊重每一個孩子學習的權利。我們只有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積累自己的教育經驗,才不會擔心活動中的意外情況。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