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09-11-30 21:34:35
一方面應根據(jù)探究內(nèi)容的需要,各年齡班幼兒的特點研究一種既簡單又好操作的記錄形式,另一方面不能把記錄當成一種任務,記錄完成探究也就結(jié)束,應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把真實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所以教師在設計記錄表格時應根據(jù)孩子的實際記錄水平,不能太格式化,太復雜應留有空間余地,使幼兒在解決問題中能多次的驗證記錄。
案例一:中班科學活動《探索紙的承重》
教師投放了許多“橋墩”(酸奶瓶、牛奶盒、積木、積塑),“橋面”(各種大小、質(zhì)地不同的紙),重物(檢驗紙承重的花片、硬幣、石涼席片、木塊)。目的是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探究紙的質(zhì)量不同,承受的力量也不同。
觀摩反饋: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他們搭好橋,在橋面上擺上許多重物,在操作過程中,幼兒反復搭橋,頻繁更換材料,可以看出孩子們的興趣點不是在探究紙的承重,而是對豐富的材料感興趣,熱衷于操作的過程。
問題的原因:投放的材料復雜,隱含著多種不同、多層關系,而且“橋墩”的大小,距離會影響紙的承重,重物的多種也干擾了幼兒的探索,使幼兒無法取舍,難于比較,對目的不明確。
案例二:中班科學活動《光和影子》
第一次活動,教師讓幼兒在陽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與光的關系,第二次活動投放黑布、白布、有機玻璃、紙板四種材料讓幼兒感知不同材料產(chǎn)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導幼兒探索記錄方法,觀摩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動,教師在第二次活動的基礎上又投放了兩種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紙。目的是繼續(xù)讓幼兒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進行記錄。
觀察反饋:活動剛開始,大部分幼兒很認真專注地探究影子,一邊實驗,一邊記錄,可有的幼兒憑上次活動的印象,把四種材料產(chǎn)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氣記錄下來,還有的是看到別人記什么,自己也跟著記,記錄完成后,他們就到處轉(zhuǎn)悠,這邊看看,那邊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
問題的原因:教師對本次活動沒有提出新的問題和要求,只是增加了兩種新材料探究同一個問題,造成重復的活動,幼兒沒有新的探究動機和欲望。
由這兩個活動引發(fā)的思考:
一、材料投放的問題:豐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兒操作的欲望和興趣,但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材料關系復雜,無法從多重復雜的關系中選擇出其中一對關系進行比較(選擇其他條件相同,只有一對條件不同),在這種情況下造成幼兒的探究目的不明確,只是熱衷于操作層面上,阻礙了幼兒的進一步探究。
如何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豐富,
干擾性少,目的明確,又有利于幼兒的主動學習和探究,應根據(jù)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歸類,分別投放到各組,使探究的目的隱含在材料中,同時還應盡量減少許多幼兒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擾,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極的探究,獨立的思考,反復的質(zhì)疑驗證,養(yǎng)成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
二、有關記錄的問題:對幼兒來說,記錄也是一種學習,它能培養(yǎng)幼兒用科學的方法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進行科學探究,體驗科學家做科學的過程,同時變無意識探究為有目的探究,培養(yǎng)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對教師而言,通過對記錄的分析,能更好地了解幼兒的探究過程,以便調(diào)整或推進活動計劃。但教師不能把記錄當成一種時尚來追求。一方面應根據(jù)探究內(nèi)容的需要,各年齡班幼兒的特點研究一種既簡單又好操作的記錄形式,另一方面不能把記錄當成一種任務,記錄完成探究也就結(jié)束,應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把真實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所以教師在設計記錄表格時應根據(jù)孩子的實際記錄水平,不能太格式化,太復雜應留有空間余地,使幼兒在解決問題中能多次的驗證記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