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09-12-16 09:59:37
兩三歲的寶寶,上幼兒園后,就開始面對集體生活了。而如今獨生子女受到過分關愛和重視,空前膨脹的自我意識就成了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最大障礙。
如何讓寶寶學會分享、輪流、協商、合作?
在這個講究團隊精神的社會,家長需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寶寶一些基本的社會交往技能,讓孩子在進入集體生活之中就獲得好人緣,給人生的起步階段多加幾分。
1.學會等待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通常孩子想要什么,家長基本是有求必應,有時候稍有不稱心,孩子便開始哭鬧,家長就慌了手腳,久而久之孩子性子就很急,情緒也難以控制。
2.解決之道:
引導孩子說出“下次改進行為”
第一次融入集體生活,孩子常會因為不會等待而遭遇推搡打架事件。德慧泉早教中心創(chuàng)始人陳明興教授的建議家長不要馬上說教,先認真傾聽孩子的委屈,然后附和說:“哦,小朋友推你了。”先讓孩子放松。
然后再進一步問孩子:“那小朋友為什么要推你呢?你下次會怎樣做呢?”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馬上表揚孩子:“真是乖寶寶,相信你下次一定會做得更好。”這樣既培養(yǎng)孩子自己動腦筋,積極主動地改進自己的行為,這比家長直接告知說教,更不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3.家庭訓練:
“延時滿足”鍛煉孩子的耐性
如今家長對孩子欲望的滿足大致可以分為5種: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即時滿足、超量滿足。
育兒專家提倡,對孩子要“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經常處于‘即時滿足’的寶寶,容易性格急躁、無法感受到幸福等”。而能夠堅持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成人后越容易獲得成功和幸福。
家長帶寶寶到游樂場所玩時,可以引導孩子學會等待、學會排隊。上街時,當寶寶看到店里面有許多好吃好玩的東西時賴著不走,可以告訴寶寶,“今天沒有準備好買這些東西的錢,過些日子再買”。剛開始用延遲滿足時,寶寶可能會哭鬧不停,想方設法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并且讓他明白哭鬧是不起作用的。
不過,家長應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做出判斷,決定哪些是可以馬上滿足的,哪些是需要再等的。倘若承諾的則一定要兌現,這樣才會樹立起父母的威信。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