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ol 2011-08-12 10:32:36
教育的著力點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對于一年級孩子,父母從現在開始為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科學的學習方式,塑造其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對其終身都是有益的。
思想品質教育不能忽視。這是老生常談,但在這里卻有著特殊的意義。一年級孩子的心靈恰似白紙,沒有受外界的任何干擾,“可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可畫最新最美的圖畫”。此時,植入一首“我愛北京天安門”,講述一篇“雷鋒的故事”,看一部優(yōu)秀的卡通片都將對其幼小的心靈產生深刻的影響。甚至可以這樣說,一旦某一首歌、某一個故事或者某一部電影與其靈魂產生共鳴,將對他的終身成長產生推動作用。相反,此時如果用消極的文化影響他、侵蝕他、腐化他,那么也許他的一生就會因為這極偶然的文化輸入而被葬送。當然,一年級的孩子理解力比較差、思維系統黑洞較多、科學推理十分困難。這些特點決定了父母進行思想品質教育不可能要求太高。因此,思想品質教育的立足點應該放在特有的角色意識上來。比如,可以從如何做一個好孩子入手,最終升華出如何做人這篇大文章來。同時,考慮到中國社會正處于深刻的轉軌之中,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華民族必然伴隨著工業(yè)文明和信息革命的雙重引擎而實現振興。此時,給孩子們培養(yǎng)一點工業(yè)文明和信息時代意識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競爭觀念、個人價值、執(zhí)行力、領導力、電子商務、信息社會等諸多理念。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讓孩子們感受到現代社會強烈的時代氣息,培養(yǎng)他們與未來社會緊密相連的邏輯依存性。
立足“心智”。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和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應該看到,成年人的行為模式和思想準則不管好壞,都有其歷史的繼承性。而這些,歸根到底來自于兒童或者少年時代的習慣與養(yǎng)成。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兒童時期的印記總或多或少的帶入成年。而在成年之后,好習慣要繼續(xù)張揚十分困難,壞習慣要馬上克服,亦絕非易事,F代社會對人的學習力的要求,對思維方式現代化的要求,對人的社會適應力和忍耐力的要求都超過了以往。養(yǎng)成孩子對各種社會現象的“平常心”恰恰是當代國民教育的軟肋。因此,規(guī)范性也好,養(yǎng)成性也罷,這些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心”的培養(yǎng)上。沒有“心智”的教育,一切習慣和養(yǎng)成都將成為無靈魂的材料堆積。所以,在一般習慣和養(yǎng)成性教育的基礎上,注入“心”的培養(yǎng)。將“心”的靈魂和“習慣”、“養(yǎng)成”范式結合起來,才能牽引孩子們快樂健康的長大。
全方位的知識積淀與素質提高。“核心競爭力”這個詞已經成為現代人耳熟能詳的話語。其實,不僅企業(yè)要有核心競爭力,而且作為每一個個體的人也要求如此。現代社會要求人的全面發(fā)展,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夠不斷創(chuàng)新,持續(xù)創(chuàng)新,這是當代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使然。無法回避。事實上,作為一年級孩子,每一門學科設計都有它的針對性和存在理由。比如,語文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和工具,更是培養(yǎng)思維方式和素養(yǎng)的良師益友。數學則不必說,它基本成為所有學科的根基。“數據化”和“信息化”的高樓大廈均是建立在“1+1=2”這些磚瓦之上的。沒有“1+1=2”的基本判斷,就沒有“數據化”和“信息化”的巍峨與壯觀。至于美術和音樂等課程更是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和技能素養(yǎng)。在這種情況下,你能說哪些課程重要,哪些課程不重要嗎?
當然,僅僅給孩子灌輸這些知識是不夠的。問題的關鍵在于:要讓孩子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其素質與素養(yǎng)。這也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qū)別所在。無論是艱苦的學習,還是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課堂。父母應讓孩子獨立去面對、去分析、去判斷,讓他們自主的去感悟、去思索、去處理,無論結局如何,對他們都是很好的鍛煉。實踐出真知,唯有這種面向社會、面向孩子的開放式教學才能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