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2014-12-28 23:20:17
幼小銜接一直是幼兒園、小學、家長等各方面十分關注的問題,小學階段一直將一年級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作為學校和一年級任課教師的工作重點,而這 個問題也是幼教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課題。雖然近年來我國在該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從整體上來看還是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們去關注與改進。
摒棄知識至上,追求能力為先
在幼小銜接問題上,以往的做法多是片面重視幼兒的知識準備,在大班開設與小學課程相類似的課程,如學拼音、做數(shù)學題、寫字、讀課文等等,更有甚 者,直接將小學一年級的課本用于大班下學期的教學。筆者親眼看到某幼兒園的教學內容竟然是小學三年級的數(shù)學知識,認識<(小于號)和>(大于 號)。另外,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各種小學預備班趨之若鶩,也使得這種知識導向的做法愈演愈烈。
在知識準備的問題上,其實一部分小學教師并不反對這種行為,有的教師認為“大班幼兒多學一些知識,會為小學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但是幾乎所 有的教師都十分反對完完全全地學習與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一模一樣的知識。過度關注知識上的準備,提前將一年級的知識全部學完,切切實實地演繹了幼兒教育的 “小學化”。這種做法不但不會減緩幼兒入小學的壓力,相反會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果。一方面,它使得本該享受幸福童年的幼兒,匆匆結束了童年生活,背負了本不 該屬于自己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它會嚴重影響幼兒今后的學習行為,以至于直接影響到幼兒上小學后學習的習慣與效率。筆者曾走訪了幾所小學,就該問題向幾 位一年級的教學組長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全部學完的幼兒,常常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在學習上沒有感受到任何挑戰(zhàn),容易喪失對學習 的興趣;在課堂上會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不積極思考等不良學習習慣。而等到一年后,幼兒再學習新知識時,“習慣早已養(yǎng)成,難以改掉,”慢慢地會形成“厭學、 棄學”等現(xiàn)象,讓學校和家長更加為難。
另外,有的幼兒教師沒有經過小學階段的專門教學訓練,直接灌輸給幼兒錯誤的知識和不正確的習慣,使得幼兒一入小學就面臨著各種改錯的壓力,影響 了幼兒學習的熱情。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很多小學明確提出反對幼兒園教授跟小學內容相關的知識。筆者訪談的小學中,就有一所大學附屬小學明確向附屬幼 兒園提出禁止向幼兒教授拼音。原因是他們發(fā)現(xiàn)幼兒在幼兒園所學的拼音寫法和讀法與小學有很大的出入,更正起來十分困難,其中一位教師這樣說道:“與其浪費 大量時間更改,不如一開始就什么都不教,這樣反倒更容易教學。”
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儲備,更重要的是能力素質的銜接。它包括體、智、德、美各個方面,尤其是幼兒心理上、習慣上、社會適應性等 方面的準備。所以,關注幼兒心理上的獨立、生活上的自理、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自信心的形成、交友方式的運用等能力素質的提升遠遠要比知識上的準備來得重 要。因此,在幼小銜接的問題上,一定要走出知識至上的誤區(qū),注重全面提升幼兒的能力素質。
摒棄突擊銜接,追求循序漸進
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看起來似乎只是6~7歲幼兒(即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由于這種理解,一些幼兒園在幼兒大班下學期時 才開展銜接工作,安排小學式的課表、桌椅擺放上進行調整、帶領幼兒參觀小學、請小學生回到幼兒園做動員等等。而小學方面似乎也頗為關注一年級上學期小朋友 的適應問題,筆者調查的幾所小學中,幾位教師都特別提出了一年級上學期的新生入學工作是重中之重,認為做好這學期的工作,就做好了幼小銜接工作。這種只在 某個具體時間階段有一些行為調整的做法是必要的,但這種突擊式的銜接工作,對于幼兒的小學適應問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從幼兒園這個方面來說,其實從幼兒一入園開始,就應明確自身的任務:對幼兒實施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fā)展。扎扎實實地把握好幼兒的每 個年齡階段目標,使其健康地成長,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質。在幼兒三四歲時就應關注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良好的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等 等,為幼兒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不然,將幼兒的能力培養(yǎng)都壓在最后一段時間,集中訓練,突擊強化銜接,使得幼兒原有的生活節(jié)奏被打亂,造成了嚴重的生理和 心理負擔,難以適應,對小學生活產生畏懼心理。因此,幼兒園應將入小學的能力素質要求劃分成不同的層次與階段,落實在每個學期的教育目標當中去,循序漸進 地為幼兒入小學做好全面的準備。
從小學這個方面來說,尤其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要用一種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幼小銜接問題,而不是只關注一年級幼兒的當下適應問題。其實,6歲、 7歲或者8歲幼兒的能力又差了多少呢?在國外,很多國家都將5—8歲這一時期歸為一個教育階段。由此可見,幼小銜接并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情,小學二三年級前 都應該視為幼小銜接的關鍵期,小學應給幼兒一個充分的時間去適應生活,去調整自我,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適宜的成長環(huán)境。
摒棄各自為政,追求三方互動
幼小銜接工作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事情,它還涉及家長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工作,其中家長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視?梢哉f,幼兒園、小學、幼兒家長都在為幼兒人小學的適應問題進行努力。但是,現(xiàn)實中卻存在著三方各自為政的情況,互動溝通較少,難以形成合力。
多數(shù)情況下是幼兒園單向地向小學靠攏。我們看到,幼兒園積極地做好幼兒的入學準備工作,在教學要求、教學方法、內容安排、作息時間等方面主動向 小學靠攏,盡量地與小學接近。但小學卻很少主動與幼兒園聯(lián)系(筆者訪談的小學之中,只有一所關系較為密切的某單位的附屬小學和幼兒園聯(lián)系較多,但主要還是 幼兒參觀小學,其他小學幾乎都不與幼兒園聯(lián)系)。筆者了解到在幼小銜接的工作上很多小學都較為關注小學生常規(guī)的養(yǎng)成,如很多小學教師反映,幼兒的行為習慣 較差,常常出現(xiàn)上課隨意走動、不舉手回答問題、告狀行為頻繁等等,一年級教師的工作重點就是幫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常規(guī);另外,教師的工作重點就是關注幼兒學習 任務的完成,如教師們反映部分幼兒出現(xiàn)不按時交作業(yè)、不寫作業(yè)、上課時不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等,教師將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幼小銜接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 等等。而小學對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前的生活方式、個性特點等考慮較少,出現(xiàn)了幼兒園“一頭熱”的現(xiàn)象。
家長是影響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兒的生活能力提升、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等都離不開家長的積極配合。在幼兒教育階段的過渡 期,家長和幼兒同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筆者曾聽聞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小學時出現(xiàn)了失眠、焦慮、緊張等情緒。目前,幼兒園、小學與家長的聯(lián)動成為幼小銜接工作 的重要內容之一。
幼兒園、小學和家長應積極配合,以幼兒為中心,三方彼此溝通、有效互動,既要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與獨立性,又要在某些方面保持一致性與連續(xù)性,為幼 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最大的可能性。一方面,三方要及時溝通,相互交流,在教育觀念、師生關系、生活方式的轉變方面,多吸取對方意見;另一方面,三方應開展多種形 式的活動,加強合作,如幼兒園和小學共同進行家訪,召開家長會、向家長開放幼兒園和小學的活動場所、舉辦家長學校、及時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或者是學校的做 法等等,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對幼兒開展銜接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幼兒教育階段的順利轉變。
幼兒的發(fā)展既是階段性的,又是連續(xù)性的。雖然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但人的發(fā)展不會因為由一個階段變成另一個階段就發(fā)生驟然的轉 變。因此,幼小銜接工作絕不能離開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來空談。開展此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遵循幼兒的發(fā)展特點,為其提供適宜的銜接環(huán)境,既不能一味 地“小學化”“知識化”,也不能忽視日積月累,急于求成。要發(fā)揮幼兒園、小學、家長三方協(xié)作的作用,用科學的方法啟迪幼兒的智慧,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身體素 質、生活習慣、學習行為以及與他人友好相處的性格。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