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7 20:25:29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環(huán)境科學《地球的起源和演化(一)》,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球的起源
地球起源問題是同太陽系的起源緊密相聯(lián)系的,因此探討地球的起源問題,首先了解目前太陽系的三個主要特征是必要的。概括起來說,它們是:
1、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都按反時針方向繞太陽公轉。太陽本身也以同一方向自轉,這個特征稱為太陽系天體運動的同向性。
2、上述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非常接近于同一平面,并且這個平面與太陽自轉赤道面的夾角也不到6°,這個特征稱為行星軌道運動的共面性。
3、除水星和冥王星外,其它所有行星的繞日公轉軌道都很接近于圓軌道。這個特征稱為行星軌道運動的近圓性。
關于地球的起源問題,已有相當長的探討歷史了。在古代,人們就曾探討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天地萬物的形成問題,在此期間,逐漸形成了關于天地萬物起源的"創(chuàng)世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要算是《圣經》中的創(chuàng)世說。在人類歷史上,創(chuàng)世說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
自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以后,天體演化的討論突破了宗教神學的桎梏,開始了對地球和太陽系起源問題的真正科學探討。1644年,笛卡兒(R.Descartes)在他的《哲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第一個太陽系起源的學說,他認為太陽、行星和衛(wèi)星是在宇宙物質渦流式的運動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渦里形成的。一個世紀之后,布封(G.L.L.deBuffon)于1745年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第二個學說,認為:一個巨量的物體,假定是彗星,曾與太陽碰撞,使太陽的物質分裂為碎塊而飛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事實上由于彗星的質量一般都很小,不可能從太陽上撞出足以形成地球和行星的大量物質的。在布封之后的200年間,人們又提出了許多學說,這些學說基本傾向于笛卡爾的"一元論",即太陽和行星由同一原始氣體云凝縮而成;也有"二元論"觀點,即認為行星物質是從太陽中分離出來的。1755年,著名德國古典哲學創(chuàng)始人康德(I.Kant)提出"星云假說"。1796年,法國著名數(shù)學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S.Laplace)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一書中,獨立地提出了另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假說。由于拉普拉斯和康德的學說在基本論點上是一致的,所以后人稱兩者的學說為"康德-拉普拉斯學說"。整個十九世紀,這種學說在天文學中一直占有統(tǒng)治的地位。
到本世紀初,由于康德-拉普拉斯學說不能對太陽系的越來越多的觀測事實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致使"二元論"學說再度流行起來。1900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倫(T.C.Chamberlain)提出了一種太陽系起源的學說,稱為"星子學說";同年,摩耳頓(F.R.Moulton)發(fā)展了這個學說,他認為曾經有一顆恒星運動到離太陽很近的距離,使太陽的正面和背面產生了巨大的潮汐,從而拋出大量物質,逐漸凝聚成了許多固體團塊或質點,稱為星子,進一步聚合成為行星和衛(wèi)星。
現(xiàn)代的研究表明,由于宇宙中恒星之間相距甚遠,相互碰撞的可能性極小,因此,摩耳頓的學說不能使人信服。由于所有災變說的共同特點,就是把太陽系的起源問題歸因于某種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