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作者:@佚名 2017-10-17 21:30:37
軍區(qū)軍事政治大學大部合并組建華北軍事政治大學。葉劍英任校長兼政治委員(1950年1月,朱良才繼任政治委員),肖克、曾涌泉、譚家述先后任副校長,朱良才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家述任教育部部長。下設8個大隊及步兵學校、婦女學校、高級干部隊和臺灣隊。1950年8月,華北軍事政治大學改編為華北陸軍軍官學校。后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高級步兵學校。
華東軍事政治大學。1946年春,抗大第4、第9分校與華中野戰(zhàn)軍隨營干部學校合并組建雪楓大學(以新四軍原第4師師長彭雪楓命名)。粟裕兼任校長,張崇文任副校長。同年12月,八路軍山東軍區(qū)軍事政治干部學校、雪楓大學和自廣東北撤的東江縱隊干部隊合并組建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張云逸兼任校長,余立金,曾生、劉清明先后任副校長。1947年夏,華東野戰(zhàn)軍組建隨營干部學校(1949年春改稱第3野戰(zhàn)軍軍事政治干部學校)。陳毅兼任校長,季平任副校長。1949年7月,第3野戰(zhàn)軍第8兵團部、第3野戰(zhàn)軍軍事政治學校與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合并組建新的華東軍事政治大學。陳毅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副校長,鐘期光任副政治委員,聶鳳智任教育長,余立金任政治部主任,張宗文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設浙江、福建、山東3個分校。王建安、譚震林及畢慶堂等兼任和擔任浙江分校領導工作;葉飛、張鼎丞等兼任福建分校領導工作;許世友、康生及叢容等兼任和擔任山東分校領導工作。1950年,華東軍事政治大學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高級步兵學校。
西北軍事政治大學。1946年7月,晉綏野戰(zhàn)軍隨營干部學校改稱賀龍中學。賀龍兼任校長,李長路、鐘師統(tǒng)任副校長。同年11月,以抗大第7分校為基礎組建晉綏軍區(qū)軍事政治干部學校。賀龍兼任校長,周士第、王尚榮任副校長。1948年7月,賀龍中學與晉綏軍區(qū)軍事政治干部學校在山西省臨汾地區(qū)合并組建西北軍事政治大學。賀龍兼任校長,李長路、鐘師統(tǒng)任副校長,黃榮貴任教育長,胡光任政治部主任,戴伯行任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1月,西北軍事政治大學大部離開陜西省西安市,3月到達四川省重慶市,并入西南軍事政治大學。同年11月,留在西安市的西北軍事政治大學一部與第7軍領導機關合并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高級步兵學校。
中原軍事政治大學。1945年冬,以抗大第6分校為基礎組建晉冀魯豫軍區(qū)軍事政治大學。滕代遠兼任校長。1948年5月,該校大部與晉察冀軍區(qū)軍事政治大學合并組建華北軍事政治大學。同年9月,以晉冀魯豫軍區(qū)軍事政治大學一部為基礎擴建中原軍事政治大學。劉伯承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潘梓年,譚家述先后任副校長,徐立行任教育長,劉華清任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11月,中原軍事政治大學隨第2野戰(zhàn)軍進軍西南,后改稱西南軍事政治大學。
中南軍事政治大學。1949年7月,東北軍事政治大學大部隨第4野戰(zhàn)軍南下遷至湖北省武漢市,旋即改稱中南軍事政治大學。林彪兼任校長,鄧子恢、譚政兼任政治委員,倪志亮任副校長,劉其人任副政治委員,解方任教育長,王逸群、葉明先后任政治部主任,何德全任事教育長,葉明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設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西6所分校。陳再道、張璽及張西三、王伴清、賀大增、宿東山等兼任和擔任河南分校領導工作;王樹聲、李先念及袁淵、張水泉、方國南、余潛、曹蔭槐等兼任和擔任湖南分校領導工作;鄧華、賴傳珠及閻捷三、袁克服、李孔亮、曹誠等兼任和擔任廣東分校領導工作;李天佑、莫文驊及王良太、嚴似海、潘壽才、郭永明等兼任和擔任廣西分校領導工作;陳奇涵、陳正人及李梓斌、張駕伍、石峰等兼任和擔任江西分校領導工作。1950年,中南軍事政治大學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高級步兵學校。
西南軍事政治大學。1949年11月,中原軍事政治大學隨第2野戰(zhàn)軍進軍西南。1950年3月,該校與到達四川省重慶市的西北軍事政治大學大部合并組建西南軍事政治大學。賀龍兼任校長,鄧小平兼任政治委員,徐立行任教育長,劉華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川東、川南、川西、川北、云南、貴州
6所分校。王近山、謝富治及李開湘等兼任和擔任川東分校領導工作;張?zhí)徽、李井泉等兼任川西分校領導工作;杜義德、李大章等兼任川南分校領導工作;韋杰、胡耀邦等擔任川北分校領導工作;陳賡、宋任窮等兼任云南分校領導工作;楊勇、蘇振華等兼任貴州分校領導工作。1951年,西南軍事政治大學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高級步兵學校。
在20多年的歷程,“紅大”、“抗大”與軍政大學在艱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本著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遵循“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教育方針,發(fā)揚“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光榮傳統(tǒng),培養(yǎng)、造就了數(shù)十萬軍事政治干部和各類專門人才,為提高我軍的整體素質(zhì),奪取戰(zhàn)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建設和部隊建設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