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網(wǎng)
全國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幼教 > 健康寶貝 > 護理保健 > 正文

兒童在成長發(fā)育應該食用的食物(2)

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4-09 13:13:37

說兩句


  ▓疾病

  先天性心臟、腎臟、肺及肝等疾病、骨骼疾病、內(nèi)分泌及代謝疾病、染色體異常如透納氏癥候群(Turnur syndrome)等均會影響正常的生長發(fā)育。

  除了少數(shù)人因為家族遺傳因素而長得比較矮小,如果是營養(yǎng)不良而長不高,可以靠補充營養(yǎng)來迎頭趕上,但如果是疾病造成的生長異常,就要即早就醫(yī)診療

  不少父母對如何判斷孩子生長是否正常感到困擾,有時候甚至過度擔心,拚命逼孩子吃東西,或是四處打探「增高」的秘方。

  醫(yī)師建議父母可以由兩方面來評估孩子的生長情況:

  每半年量一次身高。

  正常情況下,孩子在青春期前每年至少會長高5~6公分以上,如果孩子一年下來長不到4公分,父母就應該帶孩子上小兒科,請醫(yī)師評估并進一步了解生長遲緩的原因。

  參考《兒童健康手冊》上的生長曲線表。

  孩子的身高低於同年齡層的3百分位,則視為病理性的矮小,需要接受檢查、治療。不過,孩子長得高人一等,父母也不要高興得太早,如果生長曲線超過同年齡層的97百分位,也可能屬於異常,必須檢查做確認。

  ▓心理因素

  過大的壓力會造成人體的內(nèi)分泌功能失調(diào),使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生長因此受到限制。另外,壓力太大也會讓腸胃道功能失常,孩子不但胃口不好、吸收能力也變差,長期下來導致營養(yǎng)不良,想長高就很困難。

  長得高又壯的飲食秘訣

  雖然基因的限制讓我們必須「聽天命」,不過醫(yī)師和營養(yǎng)師都認為,從飲食方面著手,再配合規(guī)律運動,是「盡人事」最有效的方法。

  父母只要把握幾個飲食的秘訣,想讓孩子長高、長壯并不難。

  謹守均衡飲食的原則。

  孩子和成人一樣,每天都應該攝取六大類食物,父母可以參考衛(wèi)生署的每日飲食指南,了解不同年齡層孩子的飲食需求。(見表)

  青春期的孩子長得快、活動量也增加,為了提供成長發(fā)育所需的能量及營養(yǎng)素,熱量的需求比較高,男孩子一天要攝取2150~2650卡,女孩子則需要2100~2200卡。

  父母以身作則不偏食。

  不少研究指出,孩子從小的飲食習慣受到父母的影響最大。臺大醫(yī)院營養(yǎng)師翁慧玲認為,想讓孩子長得好,不偏食是最基本的原則。父母在為孩子搭配三餐的菜色時,盡量多變化,讓孩子從小就多嘗試各種食物。攝食的食物種類豐富,就不必擔心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素會缺乏。

  不在孩子面前對食物做負面評價。

  例如:「苦瓜那麼苦,你也敢吃?」,大人隨口一句話,會讓孩子對特定食物建立特定印象,以后成為他拒吃的藉口。當然,更不要拿食物當做獎勵或處罰孩子的工具。

  教導孩子均衡的飲食觀念。

  現(xiàn)代雙薪家庭的三餐多半靠外食解決,不少父母會給孩子錢,讓他們自行購買午餐。翁慧玲營養(yǎng)師建議父母,多注意孩子自行外食的情況,并且灌輸孩子一些健康的飲食觀念,例如:少吃油煎、油炸的東西、菜色選擇要均衡、多變化、六大類食物都要攝取等!父改笩o法掌握孩子的飲食情況,長期下來容易造成孩子的營養(yǎng)狀況不良,」她強調(diào)說。

  避免讓孩子發(fā)胖或節(jié)食減肥。

  新光醫(yī)院小兒科醫(yī)師李俊賢指出,肥胖的孩子因為攝取過多熱量、脂肪及糖分,造成骨齡的進展比實際年齡快,雖然一開始身高比其他的小朋友突出,但是因為生長期提前而且被壓縮,未來不見得能長得比較高。

  不讓孩子發(fā)胖其實很簡單,只要限制他們吃高熱量食物如漢堡、炸薯條的次數(shù),及少喝含糖飲料,配合規(guī)律的運動,就不至於有肥胖的問題。

  另外翁慧玲營養(yǎng)師認為,現(xiàn)代青少女受到偶像明星纖瘦身材的影響,即使體重正常,仍然拚命節(jié)食減肥,不但錯失長高、發(fā)育的機會,更嚴重影響成年后的健康。

  生長發(fā)育的黃金時間稍縱即逝,想讓孩子高又壯,快把握機會練一練《康健》教你的「增高秘方」

  骨骼成長少不了運動

  兒童的生長少不了適量的運動。運動不足的孩子白天沒有食欲,晚上睡不著。結(jié)果,就陷入早晨非常困倦想要睡覺,晚上又睡不著。早上早餐也不吃就去上課,昏昏沉沉過一天,一天中又明顯運動不足的惡性循環(huán)。

  運動本身就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它能使人熟睡,不說你也知道這樣就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了。身體充分地運動后,食欲能夠增加、晚上能夠熟睡。到了早晨還能頭腦清醒地自然起床,早餐吃香吃得飽飽之后以良好的姿態(tài)開始新的一天。

  怎樣的運動有益

  為了身體能夠長高應該進行怎樣的運動呢?常常聽說有的孩子為了長高而參加學校的籃球俱樂部,是不是打完球就能使身體長高呢?

  簡單地說,能夠增進食欲、促進睡眠、給予骨骼一定程度縱向壓力的運動對長高都有益。具體地說就有慢跑、跳繩、跳舞、打籃球以及打排球等。但是籃球和排球選手中有許多兒童原來身材就很高,如果你僅僅為了長高,讓根本不喜歡這些運動的孩子云從事這些運動的話,你就錯了。因為情緒的安定對長高也很重要,所以讓您的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但是過度消耗體力的激烈運動,還是讓身體已經(jīng)停止增長的高中生從事比較好。骨骼的發(fā)育一定程度上來自縱向的壓力,但是過強的壓力(舉重等等)反而讓骨骼在縱向難以生長。

  有助于長高的運動 不利于長高的運動

  選擇孩子喜歡的運動為好:排球、籃球、芭蕾、伸展體操、跳繩、慢跑

  勉強地讓孩子進行不喜歡的運動不好:舉重、過度運動、消耗過大的運動(馬拉松等)。

  身材矮小怎樣才能長高

  矮身材的青少年,除部分為疾病引起的矮身材必須由醫(yī)生認真處理外,大都要靠自己努力把本人身高的生長潛力挖掘出來。怎樣挖掘?簡而言之,就是在醫(yī)生和體育工作者的指導下,調(diào)整飲食和生活方式,堅持特殊的體育鍛。

  關于調(diào)整飲食和生活方式,有下述建議可供參考:

  1.合理調(diào)節(jié)飲食,不偏食,不暴飲暴食,既要保證充足的營養(yǎng),又要適當節(jié)制。不抽煙,不飲酒;

  2.生活要有規(guī)律,睡眠要充足、定時,最好睡硬板床,枕頭宜低于5cm;

  3.注意自身保健,無病防病,有病早治。讀讀關于矮身材研究及與身高生長發(fā)育的書,讀不懂可請教醫(yī)生,增加知識,用科學指導自己行動;

  4.保持身心健康,豐富文娛生活,情緒穩(wěn)定,無憂無愁有利生長發(fā)育。

  近年有作者報告,持續(xù)1-2小時適量體育運動,在一定時期內(nèi)可使體風生長激素含量明顯增加,隨著血液中生長激素含量的增加,即導致管狀骨生長區(qū)活跌,從而增加身高。

  應該考慮到,無論運動量較小的運動(如慢跑、慢游泳等),還是大運動量運動(如馬拉松賽跑、長途滑雪等)都不會使身高增加,前者因刺激不夠,后者則因其使身體極度衰弱(例如,一天完成一千次跳躍和過量的重杠鈴舉重練習,甚至可阻礙長骨的生長)。成功取決于不同練習的正確的結(jié)合。

  有學者認為,跳躍、懸重、游泳等運動的長期活動確能促進身高增加。我們認為:凡骺干骺未俞合的矮身材兒童、少年,如醫(yī)生認為未患矮身材疾病,又無其他醫(yī)學上的禁忌,理應勇敢地開始特殊的增加身高的體育訓練。但值得一提的是,進入訓練應當是循序漸進的,初期尤其不要由于心急而作過頭,應注意自我感覺,如有不適,應請教醫(yī)生和體育老師。

  助你挺拔的長高體操

  熱身運動:活動四肢各關節(jié),脊背保持平直,上體前傾,雙臂伸直用力向后上方揮動。

  走:大幅度擺臂,有力地向前走。

  跑:小步跑,同時雙拳放在肩上,雙臂屈肘面前旋轉(zhuǎn);快速跑跳25-50米,重復4—6次,每次之后稍休息。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幼教網(wǎng)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熱點專題

  • 幼兒園教學課件:奇特的建筑
  • 幼兒教學課件:小魚的夢
  • 河頭幼兒園“幫水寶寶搬家”

[幼兒園英語課件]幼兒園英語課件:認識時間

[幼兒園英語課件]幼兒園英語課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資訊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擇校

幼升小指導

學區(qū)房

幼升小真題

重點小學

上海小學

廣州小學

深圳小學

成都小學

武漢小學

南京小學

北京一類幼兒園

海淀區(qū)幼兒園

西城區(qū)幼兒園

東城區(qū)幼兒園

朝陽區(qū)幼兒園

其他區(qū)幼兒園

幼兒園資訊

教師園地

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教案

教學論文

幼兒園課件

幼兒園教師心得

幼兒園評語

少兒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園必讀

潛能開發(fā)

藝術培養(yǎng)

家庭教育

兒童樂園

科普知識

圖書推薦

睡前故事

成語故事

童話故事

唐詩宋詞

孕育指南

時尚媽咪

健康寶貝

美食廚房

趣味數(shù)學

健康飲食

專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