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4-12 13:09:45
哲學家的回答是:“孩子能夠去愛,而且必然在愛之中。”
“當一個孩子來到世界上,他應該被看作是他自身,他的存在正如他所是,獨一無二、不可替換。愛一個孩子,就是這樣,這是父母們要做的。愛一個孩子,尊重他的獨一性,他才能好好地長大成人……”
每個孩子也許都在問這個問題,但有多少成年人思考過這個問題,又有多少成年人從這個角度思考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
美國生物學家史蒂芬·古爾德提出過一個很有趣的科學概念“幼態(tài)持續(xù)”——某些重大的進化改變是通過發(fā)展的延遲(或阻滯),而非積累來實現的。當有機體通過進化獲得改變以便其成體保持幼年的某些特征,這種過程就叫作“幼態(tài)持續(xù)”。
人類是幼態(tài)持續(xù)的動物。我們演化的方式之一就是直到成年都還保留了我們祖先原本的幼態(tài)特征,比如我們的腦生長得更慢,骨骼骨化得很晚,新生兒的未成熟狀態(tài)更為徹底,他們的生存完全依賴父母的照料。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幼態(tài)持續(xù)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好處,我們巨大的腦至少部分是因為出生前的快速生長率延續(xù)到了后來的階段。
斯坦福大學的文學教授羅伯特·哈里森在他的新書《我們?yōu)槭裁茨ぐ?ldquo;青春”》中寫道:“如果將‘幼態(tài)持續(xù)’的概念用到精神層面,我們可以用它來指代一種童年心理在經過保存與修改之后,被延續(xù)到成年期。”
如果人類的心理中沒有保持了某種“內在的孩子”,世界上大概就不會有各種父神、母神、各路神明。世界上就不會有宗教,不會有俄狄浦斯情結,也不會有藝術、詩歌、科學、哲學,因為所有這些人類的創(chuàng)造都源于在某種現象面前某種孩子氣的驚奇感。而人類對生活的許多期待——我們的存在很重要,某人某物應該關心我們——本質上都是孩子氣的。這些孩子氣的欲望、夢想、失望,并沒有隨著成年而終結,而是延續(xù)我們的一生。
在哈里森看來,這樣的“幼態(tài)持續(xù)”并非壞事——青春(youth)對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天才的光芒閃現至關重要。一方面,人類史無前例的被延長的青春依賴于成年人提供的智慧與穩(wěn)定,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有了這樣被延長的、受保護的青春,我們才得以成長、成熟,創(chuàng)造了社會和文化,積累了足以與天才抗衡的智慧。
或許我們可以這么說,童年與成年,孩子與大人之間原本并沒有固定的疆界。在這個世界的美、神秘、驚奇、想象與愛之中,他們完全是可以連接在一起的。
卡森說:“倘若我對仙女有影響力,我會懇求她賜予世界上每個孩子驚奇之心,而且終其一生都無法被摧毀,能夠永遠有效地對抗以后歲月中的倦怠和幻滅,擺脫一切虛偽的表象,不至于遠離我們內心的力量源泉。”
什么是驚奇之心?
就是你知道,在人類的存在界限之外,還有一點別的什么——
在鳥類的遷徙中、潮汐的漲落之中、春日綻放的嫩芽中,有象征與實際意義上的美,四季的更迭中有綿延不盡的治愈的力量——你知道,日落月升,冬去春來。
置身自然的美與神秘之中的人,永遠不會孤獨,或者厭倦生命。無論他們的個人生活中有怎樣的苦惱或憂患,他們的思維里總是能找到一條路徑,通向內在的平衡與重生的興奮感。如何真正保持孩子的驚奇之心呢?
世上當然沒有仙女。所以,卡森認為唯一可行的辦法,是讓孩子們“至少得有一個成年人的陪伴,后者能與他一起重新發(fā)現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快樂、激動和神秘”。
除了自然之外,我覺得書本也是孩子僅剩不多的幾個可以獲得安靜、沉思以及建立內心力量源泉的所在。這里也常常是孩子最初發(fā)現詩意、藝術、尊嚴、忠誠、對與錯、悲傷與希望的地方,是可以撩撥孩子的情感與求知欲望的所在。
在這組封面文章里,我們邀請了一群陪伴孩子讀書的大人,他們中間有作家、畫家、詩人、科學家、心理學家……童年的閱讀曾經深刻影響了他們成年后的人生,如今他們?yōu)槿烁改,在陪伴孩子讀書的過程中,對于何為童年、何為成長、何為生命的循環(huán),又有了新的理解。
這一次,我們談論的主題是“想象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