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4-18 19:32:18
甚至有一些父母,傾向于在孩子收獲成功的喜悅時,給孩子澆冷水,以防范孩子“被勝利沖昏頭腦”。
表揚和鼓勵,是否真的是這樣“有毒”的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曾提出了一個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一成就行為的推測與判斷,與一個人能否成就自我息息相關。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對自己有著更高的期望值,遇事能夠理智的處理,并且樂于迎接挑戰(zhàn),也往往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和技能。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自暴自棄,在壓力面前束手無策,甚至于無法發(fā)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
對于孩子來說,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與父母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是分不開的。
當孩子感受到來自于父母無條件的接納、鼓勵、支持時,他們往往會更加自信,也更容易從容應對挫折和挑戰(zhàn)。
4、對于父母來說,改變一種習以為常的教育方式并不容易。但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改變,卻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循序漸進地為孩子補足成長的動力,勇氣的源泉:
建立平等的話語權
唯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的親子溝通,才能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而真正良好的親子關系,則是孩子一生勇氣和力量最好的支撐。
對于孩子的真實想法,父母應給予積極的傾聽,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和接納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為孩子創(chuàng)造選擇的機會,并盡可能的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此,才能打開溝通的第一步。
減少否定與負面評價
我的一個表妹,就是在父母的長期的否定中成長起來的。
小時候,表妹也嘗試過和父母進行溝通,可常常一表露心聲,就受到父母的嘲諷和否定。
后來,表妹的性格變得特別敏感、自卑,在人際交往中,常常因為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而畏首畏尾,錯失了不少機會。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理應對孩子的努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這不僅能夠幫孩子形成陽光開朗的性格,讓孩子可以堅持自我的主見。而且,肯定會讓孩子的大腦中就分泌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快感荷爾蒙,進而產生“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做孩子的榜樣,而不是操縱者
在教育上,身教永遠比言傳更具有說服力。
前段時間,吳京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了拍《戰(zhàn)狼2》的初衷,其中的一項就是要給兒子做一個榜樣,讓孩子學會男人的勇氣和擔當。
當孩子認同父親的行為,并以父親為榜樣時,自然會進行模仿,并以此為標準來要求自己向父親靠近。
另外,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也是在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比如愛看書的父母,養(yǎng)育的孩子也更愛看書;喜歡旅行的父母,孩子也會有一顆向往自然的心。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變得更好,那么就從現(xiàn)在開始,改變指責的教育方式,學會從正面的鼓勵他、肯定他,欣賞和發(fā)現(xiàn)他的長處吧。
每一位父母,都有責任讓孩子知道,我愛的不是必須優(yōu)秀的你,而是獨一無二的你。
。ㄗ髡呓榻B:佟霏,家有2歲娃一枚,專注分享幼兒心理與早期教育啟蒙知識。做好媽媽,我們永遠在路上。)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