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畫啦啦少兒美術 2018-05-28 16:39:09
3位媽媽代表了3種育兒態(tài)度,不同的育兒態(tài)度影響著孩子的情商高下。
晨晨媽是典型的強硬派,對孩子嚴格要求,擺事實講道理,雖然句句都在理,卻無奈孩子不肯聽。隨著媽媽的態(tài)度越來越簡單粗暴,孩子也認定媽媽不理解自己,母子倆沖突越來越多。
小睿媽善于取巧,面對問題很少從正面解決,總是利用孩子的特點,撩撥孩子的嫉妒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假裝妥協(xié),來誘導孩子完成任務。這種做法對付小寶寶很有效,可隨著孩子獨立思考能力越來越強,媽媽的小把戲很容易就被看穿,親子關系中最重要的東西——信任受到嚴重影響。
琳琳媽善于共情,遇事能從孩子的角度考慮,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她肯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同時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還幫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有這樣一位高情商的媽媽,難怪琳琳那么“好帶”。
高情商孩子是怎么養(yǎng)成的
3歲以下的孩子,大腦皮質中的神經回路沒有發(fā)育完全,不具備控制情緒的能力。這個階段,父母通過語言和神態(tài)給與孩子的感受,影響著孩子腦神經回路的發(fā)育方向?梢哉f,情緒是天生的,情商是我們幫孩子養(yǎng)成的。
培養(yǎng)孩子的情商,要先正確看待孩子的情緒。他們不是在用情緒跟爸媽對抗,而是在用情緒跟爸媽溝通。當孩子發(fā)脾氣時,他不是來煩我們的,而是來向我們尋求幫助的。
1
孩子亂發(fā)脾氣?
孩子發(fā)脾氣了,別急,我們可以先試著幫孩子為他的情緒命名,“你覺得這樣待著不舒服是嗎?”“剛才爸爸把你的玩具拿走了,所以你不高興了是嗎?”在這種引導下,孩子會慢慢理解自己的情緒:“對,我就是因為這個覺得不高興。”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和接受,他會慢慢平靜下來。反之,如果我們用發(fā)脾氣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覺得大人沒弄懂自己的想法,那他會繼續(xù)發(fā)脾氣,直到我們懂他的意思。
如果孩子已經會說話,我們還可以請他試著說說自己的感受,給他表達情緒的權利。先處理好孩子的心情,再去處理事情。我們要做的不是讓孩子不發(fā)脾氣,而是讓孩子不亂發(fā)脾氣。
2
孩子不自信?
現在流行“賞識教育”,不停表揚孩子,其實,盲目表揚、從不批評,容易讓孩子自大,受挫后轉而自卑。表揚與批評都需要,但要掌握正確的方式。
孩子在幼兒園得到了小紅花,回到家,爸媽可能會說:“你好棒!好聰明!”這種空泛的表揚不能強化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認識,我們不如問問寶寶做了什么事受到特別獎勵?如果是因為幫助了小朋友,那我們可以說,太好了,你喜歡幫助別人,樂于助人是一種美德……這有利于孩子理解自己的行為,當他認為自己是樂于助人的,他就會繼續(xù)去幫助別人。
如果孩子跟小朋友玩耍時起了沖突,把小朋友推倒了,媽媽要說的不是“你怎么這么暴力啊”,而是“寶寶,你伸手去推小朋友,這是不對的,小朋友會受傷,下次碰到這種情況,你不要推人家,你可以告訴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這樣的批評,能讓孩子明確知道自己的哪種行為是不對的,正確做法是什么;媽媽生氣不是因為不喜歡自己,而是因為不喜歡自己剛才做的事。這種認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自信和安全感。
3
孩子自控力差?
當孩子連哭帶鬧要買東西時,晨晨媽對孩子采取不在乎也不理睬的態(tài)度。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情緒是不對的,在這狀態(tài)下長大的孩子,習慣于壓抑和忽視情緒,既不會表達自己的心情,也不會注意到旁人心情如何。
小睿媽對孩子的不滿一味安撫妥協(xié),沒有幫孩子學會在什么情況下要怎么做,也就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而且無原則的妥協(xié)最容易養(yǎng)成沒有自控力的孩子。
只有琳琳媽做到了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為孩子設立規(guī)矩。而且她很明智地為孩子提供了其他選擇:讀故事或蕩秋千。4歲以下的孩子自控力很弱,即使知道應該怎么做,也還是會很難過。這種“二選一”的做法讓孩子重新掌握了主動權,也是幫孩子進行自控力訓練的一個好方法。
你有必要為孩子的情商感到焦慮嗎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情商力發(fā)展目標不同。
0~2歲的孩子,需要父母通過安撫幫助自己認識和理解情緒,進而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系。
2~3歲的孩子,需要父母幫助自己在理解各種情緒的同時融入周圍環(huán)境,能與不認識的人坦然相處。
3~4歲的孩子需要開始培養(yǎng)自信、獨立、共情能力。4~5歲的孩子需要增強抗挫能力和自控能力。5~6歲的孩子需要建立起合作精神和樂觀心態(tài)。
我們不必為小孩子不具備大孩子的情商力而焦慮。在他成長的每一天里,好好同他講話,你一定可以幫他養(yǎng)成自己的情商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