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14 10:50:00
幼:玩具架上。
師:在什么的上面放的呢?
幼:玩具架上。
師:玩具架的上面放的,是不是?
幼:是。
師:對。那紅顏色的呢?
幼:在玩具架的下面。(一位幼兒答道)。
師:好,藍顏色的玩具筐在玩具架的什么呀?
幼:上面。
師:那這個呢?……
案例1中,教師過分強調知識的獲得,忽視了讓幼兒運用多感官參與,主動探索感知空間方位。“幼兒要了解一種東西必須去操作并轉換它。幼兒在操作事物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物理知識和邏輯數(shù)學知識。”與此同時,幼兒的科學探究具有很大的試誤性,通過探索尋求答案的過程常常需要反復多次,因此,教師要給幼兒提供充分的探索、感知空間的機會。
2.重在動腦,而非動手
科學探究活動的核心價值強調做科學而非學科學,但是做科學不是讓兒童參與活動、動手操作就可以了。“動手做活動的本質是建構主義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動手做本身卻并不構成一個建構性的活動。這是因為建構主義者重視孩子們頭腦中進行的活動,而并不是他們手上進行的操作。對于兒童而言,身體活動和操作通常是心理活動的必要構成,但也不總是必須的。”可見,動手操作只是實現(xiàn)探究的一個途徑,但最終目的是能讓幼兒充分享受對知識和思考的自主權,從而激發(fā)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關鍵要看是否能真正動腦。換言之,兒童理解科學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是探究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發(fā)現(xiàn)。與之相反,幼兒教師則追求形式的多樣化,試圖通過各種豐富的活動把抽象的科學知識轉化成幼兒熟悉的內容,教師處于高控狀態(tài),幼兒被動隨之,致使活動成了“走過場”,忽視幼兒是否真正動腦探索。
案例2:小班數(shù)學活動《比多少》
教師在15分鐘內組織幼兒進行了三個游戲活動。其中包括“隨音樂站圈”、“送禮物”、“分組操作活動”,各用時5、3、7分鐘。
結合現(xiàn)場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在較短時間內更多的是熟悉游戲,了解教師試圖讓他們做什么,而不是基于主動觀察進而比較發(fā)現(xiàn)多少不同。最終孩子說出的誰多誰少也是在教師的再三提示之下說出的,因為小班幼兒無法對20以內的人、圈、花通過目測比較其多少不同。科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兒童的自主能動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兒童必須發(fā)展對自己思考能力的自信心,必須擁有思考的自主權。但是,教師過分強調活動形式,忽視活動的適宜性及幼兒自主探索,只是一味地加重活動設計的難度;教師絞盡腦汁選擇活動,幼兒似乎玩得也很開心,但實際上這一假象掩蓋了幼兒被剝奪探索、體驗的過程,沒有很好地處理活動趣味性與科學性的關系,這一點在新手教師的教學中會更顯著。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活動形式的作用及幼兒在其中的真正活動性,科學活動的立足點是幼兒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