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17 13:58:51
1.視覺失衡,你有嗎
人類對事物的認知,來自于長期成長記憶中的印象累積組織,這種數(shù)據(jù)組織以及控制與組合的使用規(guī)則,被心理學家稱之為“基模”(schemata)o“基模”代表著一個畫面、一個想法或是一種物體的結構,觀賞畫作時啟動的是“藝術基模”。每個人對藝術的知識都影響著自己的“藝術基模”。為什么抽象畫常常被人厭惡排斥?因為它們與我們所擁有的認知和所預期的圖像有太大的出入。當實際看到的和期望看到的有所不同時,人會產(chǎn)生反感的情緒,這是認知心理學家所謂的“視覺失衡”現(xiàn)象。
如一說到“鄉(xiāng)村”,我們立即就會想到山嶺、樹木、流水、稻田等,可是俄國畫家夏卡爾筆下的俄國家鄉(xiāng),卻完全沒有我們想象中的田園美景。他的記憶并不一定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畫生動地表達了對故里的深刻懷念。
幼兒的教養(yǎng)者們常常發(fā)生類似的視覺失衡狀態(tài)。幼兒原創(chuàng)性的圖像,總是挑戰(zhàn)著成人充滿慣性和概念的眼睛。許多教師和家長曲解著、肆意批評著那些不如他們預期那樣的涂鴉作品——“怎么畫成這樣?”“不好看啊,它不是這個樣子的!”——使幼兒的創(chuàng)作本能、創(chuàng)作樂趣和創(chuàng)作信心受到很大的傷害。
2.檢視自我的審美能力
著名美學教育家帕森斯(MichaeI J.Parsons)在認知發(fā)展理論的基礎上,將人的審美能力的發(fā)展分為五個階段:①主觀偏好;②美與寫實;③原創(chuàng)表現(xiàn);④形式風格;⑤自律。以此來看,不少教師和家長的審美能力都僅僅停留在粗淺的階段。他們總是以主觀的直覺反應或個人偏好來評斷藝術,缺乏美學認知力:或是對于美和寫實很重視,多半以“美不美”“像不像”作為評斷的標準。他們注重繪畫題材、尊崇繪畫技巧,卻缺乏透過作品領會創(chuàng)作者思想或經(jīng)驗的客觀能力,也不明白創(chuàng)作的真正意義并不是技巧上的寫實,而是表達深刻的含義。藝術的品味判斷力,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培養(yǎng)。
四、改變“自我”:像孩子一樣
(一)成為孩子的“同學”
由于在過去,美術等藝術科目是容易被忽視的“副科”,因此如今的幼兒教養(yǎng)者(尤其是家長)在藝術教育方面容易感到力不從心。若想掌握幼兒視覺美感的啟蒙,唯有家長和教師“再學習”,成為幼兒學習美術的“同學”。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鎮(zhèn)一(Shinichi Suzuki)所設計的小提琴教學課程,便要求家長跟幼兒一起學習。如此,當幼兒在家練習時,家長就可以理解幼兒的困難,并提供幫助。只要像幼兒一樣心無雜念,放下“一定要畫出一幅好畫”的顧慮,把握契機,與幼兒同步成長,就能理解幼兒,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藝術養(yǎng)分的環(huán)境。
(二)成為涂鴉的“粉絲”
即使是成人的藝術世界,最可貴之處就在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感情的深度,而幼兒的涂鴉作品都是珍貴的原創(chuàng)表現(xiàn)。如果能從繪畫本身表現(xiàn)的強度和趣味性去解讀,你將會破解滿紙亂線中的玄機,處處收獲驚喜。
在以下幼兒的自畫像中,我看見了事物的本然,并驚訝于它的自由與流暢。這狀似涂鴉,卻名之為“自畫像”的畫作,沒有成人比例、明暗、遠近等的邏輯與原理,毫不刻意,沒有什么畫“好”的目標要到達,這種無所為而為的游戲真心,就是藝術。成人藝術家苦苦追尋的,也不過就是這一份為畫而畫的灑脫。幼兒是真正的藝術家,他們只留游戲的喜悅給自己,慷慨地把狂野的想象施與我們。當你成為涂鴉的“粉絲”之后,才會明白什么是抽象思考,什么是不可思議。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