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6:41:16
幼兒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兩重標準
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生活化,是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新近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也強調幼兒的科學認識應指向“周圍事物和現(xiàn)象”。幼兒的生活(包括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驗)是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重要來源,生活化(指教育內容密切聯(lián)系幼兒生活)是選擇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重要標準。但是在教育實踐中,不少教師對“生活化”的理解仍是表面的乃至片面的。在這里,我對幼兒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生活化”問題作一辨析,同時提出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另一重要標準,即學科性標準,以期廣大教師能對幼兒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問題有全面的思考和認識。
一、幼兒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生活化標準
當我們都將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生活化看作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時,重新思考一下“為什么”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之所以提出科學教育內容的生活化,是出于兩個基本的理由:第一,生活化的內容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幼兒的學習動機,有助于幼兒積累具體的科學經驗,并理解其中所隱含的科學概念。熟悉的生活情景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主動提取已有經驗,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不斷擴展所獲得的知識。第二,強調科學知識在實際情景中的具體運用,而非簡單地教給幼兒抽象化、概念化的知識。比起那些脫離真實情境的、直接指向概念化知識的學習內容,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大多是真實的、有意義的,可以給幼兒更為豐富的學習經驗。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生活化”的真義是強調真實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以及豐富、具體的學習經驗。但不可忽略的是,這些問題和經驗最終仍應指向科學概念的學習。因此,不能表面地或者片面地理解“生活化”的原則。
在教育實踐中,不能把“生活化”簡單地理解成“只要是幼兒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或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就一定適合作為科學教育的內容”,還應進一步考量其教育價值,尤其是應評估該內容是否包含有價值的、可探究的科學概念。
以“碘酒讓淀粉變色”的實驗為例。盡管幼兒生活中偶爾會接觸到碘酒,他們每天的食物中也必定含有淀粉,但如果因此而給它貼上一個“生活化”的標簽則過于牽強。事實上,絕大多數幼兒即使用過碘酒也不明白碘酒為何物,即使每天吃米飯也不可能意識到淀粉的存在,更不太可能在生活中見過“碘酒讓淀粉變色”的現(xiàn)象。因此,這一現(xiàn)象并不是幼兒在生活中遇到過、思考過的問題,他們也沒有任何生活經驗可借取?梢哉f,這是“偽生活化”的內容。而且,從這個內容所蘊含的科學概念來說,也無多少可探索的空間。由于幼兒看不到淀粉的存在,他們也就不可能通過探究來發(fā)現(xiàn)為什么碘酒能令此物變色而不能令彼物變色。碘酒讓淀粉變色的現(xiàn)象固然很奇妙,但是從幼兒理解周圍世界的需要來考量,這顯然算不上是多么重要的科學概念。比起其他的現(xiàn)象(如力和運動的關系),幼兒不知這些也罷。
相比于花樣繁多的“偽生活化”的教育內容,幼兒生活中真正關注的事物和問題,反而未必能進入教師的視野。教師往往因為不明確其中所蘊含的科學概念而輕易放棄了引導幼兒探究真問題的機會。這是幼兒科學教育中常有的遺憾。
二、幼兒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學科性標準
將學科性標準和生活化標準相提并論,是因為它們實質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取自幼兒生活的學習內容,如果沒有值得探究的科學概念蘊藏其中,則很難稱其為科學學習;從某一科學概念出發(fā)而設計的學習內容,如果不和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則是“不接地氣”的,無法為幼兒所接受。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