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0 10:42:03
小班基數學習的材料投放策略
5以內的基數學習,是小班數學活動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如何將抽象、深奧、枯燥的數學內容變得有趣、形象呢?我們通過實際的探索、研討,將領域、區(qū)域、游戲、生活等活動相互整合,設計了5以內基數學習的系列活動,特別是針對區(qū)域活動制定了詳細的計劃,探求有效的指導策略。經過研究我們發(fā)現,材料投放是幫助幼兒探索學習的核心。材料是幼兒和知識之間的中介,是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索學習、幫助幼兒系統(tǒng)地建構數學知識的工具,是使外部物質動作逐步內化為內部概念化動作的物質支柱,因此材料的提供很重要。
小班基數學習的材料投放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材料設計要具有故事性、擬人化、操作性
小班幼兒多以自我為中心,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因此材料要形象、具體、直觀,暗示性、游戲性強,宜多采用擬人的手法。如“給小動物喂食”的材料非常有趣,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它是幼兒最初學習基數時投放的材料,是立體的操作玩具,一組有6個小動物,教師在墻面貼上小動物的大頭像,在小動物的嘴巴上挖個洞,并在洞下放上剪好的廢舊礦泉水瓶子,操作時要求幼兒根據小動物的習性在盤子里選擇相應的食物,然后根據小動物頭上的數量或數字標記在“嘴”里放入相應數量的食物。又如另一套立體操作玩具“小兔請客”,是在月餅盒的中間放上膠粒搭成的“桌子”,在桌子周圍擺上用剪好的礦泉水瓶子做的“椅子”,“椅子”上貼有數字或者圓點,請幼兒數一數小客人“身上”的圓點數量,尋找相應數量或圓點的“椅子”“坐好”,然后根據桌子上盤子里的數字,擺放一定數量的食物。我們發(fā)現幼兒對這樣的材料非常感興趣,充分發(fā)揮了材料的吸引力,使幼兒在半個小時的區(qū)域活動中不感到乏味。
2.及時更新材料,調整難易梯度
材料的投放要與我們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緊密相連,所以投放材料時,應時刻考慮材料與目標的關系。應根據所要達到的目標選擇不同的材料,目標推進了,材料也要做及時調整。
比如學習5以內的基數,先是讓幼兒感知數量“2”,然后再感知數量“3”,材料就要依照進度的不同適時調整。當然,這種調整,除了考慮在數量上有推進外,還應考慮到幼兒的思維發(fā)展特點。在學習“2”的時候,我們所投放的材料是以實物玩具為主,比如,玩具水果、娃娃、玩具汽車等,讓幼兒學習按物取物。接著在學習“3”的過程中,我們將實物提升為實物卡片、實物圖片及圓點卡片。在學習“4”中我們則將圓點卡片與圖示卡片數字相結合,讓幼兒學習了按圓點標記取物。“標記”就是一個具有抽象意義的符號,它既帶有形象性,又不是一個具體的形象,而是對它所代表的所有具體形象的抽象。在學習“5”時我們將圓點卡片與數字相結合,讓幼兒能正確地按數取物。這樣逐漸地從具體實物到抽象的符號,使幼兒初步形成了抽象的數概念。
同時我們還在目標的同一層面上對材料進行推進、調整,讓幼兒在排除各種因素的干擾下也能正確地掌握基數。剛開始提供給幼兒點數的材料都是同種類型的,接著增加了物體大小、顏色、種類的干擾。如,同一種物體,顏色相同但大小不同,或同一種物體大小相同顏色不同,讓幼兒感知數量。
比如“拼圖游戲”,它的材料是分割成若干不同顏色的數字小方塊拼圖底板和背面有大小、顏色、種類干擾的圖形小拼圖若干塊,請幼兒根據小拼圖后面的圖形數量尋找相應顏色的數字方塊拼成一幅完整的圖。在認識“5”時,我們又增加了重疊的物體或排列上的不同等干擾的因素,像“它們一樣多嗎”等等的材料,讓幼兒更深一步地感知了數量。
因此在整個5以內基數的區(qū)域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本班幼兒的數學培養(yǎng)目標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投放那些對幼兒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的操作材料,并在幼兒反復多次的操作實踐活動中,不斷更新、調整材料讓幼兒獲得感性經驗、提高能力、建構新知識,使幼兒逐步接近預定的目標。
3.材料要有層次性,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
材料的投放千萬不能一刀切,幼兒之間存在著不同層次的差異,教師投放材料時,應該通過觀察、評估每一個幼兒的發(fā)展狀況,為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使材料與幼兒發(fā)展的實際水平匹配,切實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在投放活動材料時,既要考慮發(fā)展快的幼兒,也要考慮發(fā)展慢的幼兒,有時還要兼顧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使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獲得發(fā)展。
如“樹葉找媽媽”,對于能力不同的幼兒提供的“樹葉”就是不一樣的。對于能力弱的幼兒提供的樹葉上沒有大小、顏色、種類、排列、重疊等因素的干擾;對于能力中等的幼兒提供的樹葉有一定的干擾;對于能力強的幼兒則增加了更多方面的干擾。又如在學習的后期提供的“它們一樣多嗎”材料中,對于能力弱的幼兒干擾因素不超過2種;而對于能力強的幼兒我們則將數量增加到了6、7種。對于能力強的幼兒可以設定稍有難度的目標,使他們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對能力弱的幼兒可降低目標,由淺人深、循序漸進地提高。
4.材料具有可驗證性,便于幼兒自查及教師觀察指導
在區(qū)域學習中,教師在不同的時間可能會關注不同區(qū)域的活動。數學活動的活動結果具有相對確定性,因此,教師除應及時指導外,還應注意使材料具有可驗證的功能。
在“給小動物喂食”“小兔請客”等材料投放中,教師都注意設計可以留下操作痕跡的材料,可以在幼兒操作后檢查小動物“嘴”里的食物數量、小客人的座位和食物數量,以此了解幼兒對基數的掌握程度。
5.材料準備必須充足、適量,有利于幼兒的學習
幼兒需要通過與材料的互動才能獲得經驗的感知,所以材料的準備一定要充足。一般來說,每種游戲材料準備的份額最好與進區(qū)所規(guī)定的人數相符,以便每個幼兒都能與材料充分互動。以“裝飾花瓶”游戲材料為例,我們的進區(qū)人數是6個人,就要投放6份材料。同時為了確保適應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同種材料的層次又要不同。比如,在這6份材料中,我們投放了4份符合現階段幼兒學習水平的材料——相同形狀、不同顏色(一維的干擾),投放2份提高水平的材料——不同形狀、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等(二維、三維的干擾)。當大部分幼兒都玩過該材料后,我們接著投放了6份“拼圖游戲”材料,增加了重疊、形狀變形等的干擾,同時我們保留了2份“裝飾花瓶”材料,讓感興趣的幼兒可以繼續(xù)游戲。有了充足、適量的操作材料,才能引起幼兒積極的思維活動,促進幼兒對基數的充分感知體驗。這樣做還可以讓教師進一步了解到班級幼兒對于基數的掌握情況,有利于教師的指導,便于活動的推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