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0 16:27:07
溺愛和關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區(qū)別,就是溺愛者會給予被溺愛者過多的關愛。這些過多的關愛本質上是溺愛者內心中自己沒有被滿足的需要,他們把這種需要投射在了被溺愛者身上,致使被溺愛者總是得到他們并不需要的關愛,而其真正的需要卻得不到滿足,就會造成其心里出現窒息感、無助感以及憤怒。在溺愛中,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還被“他們是愛我的”這種說法壓得不能憤怒和反抗,只能把憤怒壓在心里。所以,當大人稍稍做得有些不好時,其之前壓抑的憤怒就有了表達的機會。這就好像終于找到了出口的洪水,一發(fā)不可收拾。于是就出現了視頻中孩子打奶奶的一幕。
那么,父母該如何正確地給予孩子關愛呢?
第一,要區(qū)分哪些是孩子的需要,哪些是自己的需要。如果是自己的需要,就不要借孩子的名義來滿足。第二,覺察孩子真正的需要。例如很多時候孩子亂買東西,買回來只玩一兩天,甚至玩都不玩,那說明孩子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些東西,而是借買東西來表達對父母的憤怒。他們往往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和陪伴。第三,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要統(tǒng)一。對于孩子要怎樣教育,有些父母各有一套方案,這樣可能會導致各種問題的產生。第四,生活中要有規(guī)則。無條件的愛應該是不論你做了什么我都愛你,但你做了錯事該承擔責任時,依然要承擔責任。第五,小心隔代撫養(yǎng)。第六,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如果家庭里的規(guī)則父母都沒遵守,孩子也會很難堅持下來。第七,對于內心已經有憤怒情緒的孩子,要學會合理地進行引導。引導他們通過游戲、畫畫、寫日記、運動等方式宣泄出來。
觀點摘編
時刻創(chuàng)造條件
讓孩子學會感恩
讓孩子們懂得團結互助,懂得關愛他人,離不開感恩之心。懂得了感恩,才會理解父母、爺爺奶奶的不易,懂得獲得關愛和保護之后要主動回饋,這就需要學校和父母潛移默化地引導。要時刻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感恩,先從父母開始,父母為孩子做了事情之后,要刻意引導孩子說聲謝謝;父母身體累的時候,可以要求孩子給自己倒杯水、拿拖鞋……實際上,這些生活小事不僅有助于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更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引導。溺愛孩子的家長是做不到的,這位被孫子“毆打”的奶奶,可能更沒有想過讓孫子“幫忙”拿鞋、捶背,孫子“毆打”奶奶的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畢曉哲人民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