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03 11:13:13
對關系的認識
3歲~5歲幼兒的排序能力仍然較低,一般是任意排放物體。
5歲~6歲
對數(shù)的認識
5歲以后的幼兒能認識到數(shù)不因?qū)嵨锏淖兓淖,形成了?shù)的“守恒”,但這種認識局限于10以內(nèi)的數(shù)。他們能夠脫離實物的支持,進行小數(shù)目的抽象運算。并學會100以內(nèi)的數(shù)數(shù)。這一階段的兒童已在較高水平上形成了數(shù)的概念,并開始從表象向抽象的數(shù)運算過渡。
對量的認識
5歲左右的幼兒感知量的精確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能區(qū)分和排列不同大小的物體,能較為精確地認識和區(qū)分物體的高矮、粗細、長短、厚薄等,并學會用相應的詞語來表示。雖然此時幼兒能判斷相等量,但尚缺乏對物體“量守恒”的認識。如果將等量的水倒在又高又細和又矮又粗的兩個杯子里,他們很難判斷兩個杯子里的水是否一樣多。
5歲~6歲的幼兒能正確地認識并用相應的詞語描述物體的量的各種特征。同時對量的相對性有了較好的了解。他們也逐漸能在邏輯的基礎上理解量的可逆性和傳遞性關系。
對形的認識
5歲~6歲的幼兒基本上能夠理解圖形的典型特征,并在頭腦中形成某種圖形的“標準樣式”,從而進行正確的判斷,同時能進一步理解圖形之間的復雜關系。另外,國外有研究資料表明,5歲~6歲兒童可以在一定的抽象水平上概括圖形之間的關系。這一階段兒童還能認識一些基本的立體圖形,如球體、立方體、圓柱體等,并能正確地命名。
對關系的認識
5歲~6歲幼兒雖可按長度或大小將物體排序,但卻不是一種整體思考、有系統(tǒng)的排序,而是在嘗試錯誤中完成排序任務。幼兒時期較為容易掌握重復類型的樣式,掌握增長類型的樣式相對較難。
教育建議
“數(shù)”的教育原則
1。在生活和游戲中引導幼兒數(shù)數(shù),了解數(shù)之間的關系。如在等公交車的時候,可以與孩子一起數(shù)過往車輛。
2。為幼兒提供顏色、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認識數(shù)。操作時,家長可做提問,如“你在這上面放了幾塊積木”。
“量”的教育原則
1。運用感官感知和比較物體的量。如讓幼兒認識物體的輕重,可以先出示兩樣形狀一樣、材料一樣、大小不同的物體,然后出示兩塊材料一樣、形狀和大小不一樣的物體,讓幼兒感知和比較。
2。利用兒歌和游戲,教授幼兒一定的量詞,引導幼兒學會用數(shù)學語言進行表述。
“形”的教育原則
1。兒童認識形體是在充分感知形體,獲得有關形體的感性經(jīng)驗基礎上,再配合說出詞,認識圖形的。因此,家長一定要讓兒童看一看,摸一摸,逐步抽象出形體的基本特征,并學會用正確的語言表述。
2。設計游戲活動,引導幼兒比較不同形體,鞏固對形體的認識,如奇妙的口袋、匹配、分類等等。
3。通過分割和拼合,兒童能感知形體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已知形體的認識,如傳統(tǒng)的七巧板游戲和折紙游戲。
“關系”的教育原則
1。開展排序和樣式活動。幼兒的樣式活動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進行,先是模仿,然后再讓幼兒接著成人所提供的樣式繼續(xù)往下排,最后讓幼兒創(chuàng)造自己的樣式。
2。以生活情境為素材,讓幼兒自然地感知并很好地理解樣式與排序。
3。對于同樣一個樣式,不同的人可能發(fā)現(xiàn)不同的規(guī)律,從而給出不同的解釋。鼓勵幼兒用不同方式解決問題,讓幼兒的思路具有流暢性與擴散性。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