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1:08:36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因此,幾年來,在貫徹《綱要》精神的過程中,我們更加關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強調幼兒的主動學習,倡導以探究為核心,改變幼兒的學習方式,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幼兒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此同時在長期的幼兒科學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設計了一節(jié)放手讓幼兒操作、探究性教強的活動—彈性的秘密。
第一次教學活動
“彈性的秘密”預設的幼兒學習目標有三方面:
第一,引導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嘗試操作,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了解有關彈性物體的特征以及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第二,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現(xiàn)象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第三,讓幼兒學習用語言來表達操作結果。
活動開始前,我和孩子們共同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材料,如:橡皮筋、皮球、海綿、扇子、鐵絲、紙、石頭、木塊等“彈性的秘密”學習開始了。
幼兒進入活動室,看見各自的位上放著一大堆玩具。我說:“小朋友們,我們桌上有這么多玩具,大家來看一看、試一試,看看這些有趣的玩具和物品;里面有些什么小秘密?”說完,孩子們便拿著玩具玩起來,小朋友們有的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扔一扔、充分探索其中的秘密。
活動一開始,教師提供充分的材料讓幼兒探索,引導語“里面有什么小秘密?”激發(fā)了幼兒主動學習的欲望,產生了探索的興趣。
過了一會兒,我問孩子們:“你剛才玩的是什么?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里面有什么小秘密?”徐慧欣說:“我剛才玩的是皮筋,我把橡皮筋拉成了一個五角星。”
石澤浩說:“我用力壓球,球癟了。”凱歌說:“我把海綿壓下去,它又回到原來的樣子。”老師說:“剛才,小朋友說的很好,把玩具壓一壓、捏一捏、拉一拉,有的會變長、有的會變小、有的會變扁,這是為什么呢?”這時,徐欣潤說:“我知道,因為他們有松緊。”其他孩子也跟著說“他們有彈力。”教師小結:“這叫彈性。”
當老師問幼兒“發(fā)現(xiàn)什么小秘密”時,幼兒的回答多種多樣,老師沒有加以阻止,當徐欣潤回答到本次活動的話題時,老師及時抓住,及時引導,學習了新詞“彈性”。
活動在繼續(xù)。我說:“小朋友們說的真好,這些壓一壓、捏一捏、拉一拉、玩一玩能變形,并且松手后又回到原來樣子的現(xiàn)象就叫彈性,F(xiàn)在,每人的桌上有一張紙,紙上畫了很多的東西,請小朋友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是有彈性的?哪些是沒有彈性的?把你的猜想記在猜一猜這一豎排里,有彈性的打√,沒彈性的打×。”幼兒充分的交流、討論、表征。我說:“現(xiàn)在請小朋友講講自己的猜想。誰來說一說你猜了哪些東西有彈性?為什么?”牛拓說:“我猜到蹦蹦床有彈性,因為我玩過,它能彈起來”老師說:“誰的想法跟他不一樣?”許善說:“橡皮泥沒有彈性,因為我把他捏扁,它沒變成原來的樣子。”
當老師提出問題后,幼兒相互交流,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經驗,大膽闡述。同時老師能及時抓住幼兒所回答的,從而引出話題。
活動仍在進行中,我說“怎么才能知道大家的猜想對不對呢?”小朋友們說:“我們可以做一做、試一試,”“好,現(xiàn)在小朋友們玩一玩、做一做、試一試桌面上的材料,做出來的答案記在做一做這一豎排里。有彈性的打√,沒彈性的打×。”幼兒進入第二次探索、實驗中,然后老師問:“誰愿意把你的答案拿給大家看?”“這樣做對嗎?”
提供給孩子們一個廣闊的探索空間,認真觀察、仔細傾聽孩子們的發(fā)現(xiàn)及幼兒獲得的經驗,最終都是為了使孩子們在原有經驗和水平上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
為進一步擴展幼兒的經驗,我繼續(xù)引導:“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有彈性的?”幼兒爭先恐后的回答:“有電子琴、拉力器、跳跳球等”。教師總結:“在彈性這個神秘的王國里,還有許多秘密呢,只要不斷動腦筋,小朋友就可以找到許多奧妙。”
活動結束后,教師的總結進一步激發(fā)了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老師又將材料投放到區(qū)角中,讓幼兒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繼續(xù)探索。
教研組討論
第一次教學活動后,領導、老師們都開誠布公的談了自己對活動的建議、看法。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問題:
逄園長:王老師的這次科學活動能夠注意讓幼兒充分的操作、探索,整個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活動中教師能夠及時抓住幼兒的問題展開思考和討論。不過材料的數(shù)量和擺放應加以調整,有一人一份材料調整為投放適當多一些材料,材料的擺放應有一人一份調整為分組擺放在長桌上,讓幼兒能夠自由的選擇材料。
劉元霞老師:我覺得這節(jié)科學活動有些地方幼兒的探究不是很深入,如:開始的時候,老師問“為什么會變長、變短、變大、變小?”幼兒說:“因為有松緊”老師小結說有彈性,這地方應該讓幼兒再做一遍試一試,鞏固已有的經驗。
王瑞芬老師:我覺得老師設計的兩次表征活動內容也沒有拓展開,如老師讓幼兒把紙上的東西做記錄,應該拓展到把剛才沒玩過的玩具也用符號記錄下來,這里所用的符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不用老師規(guī)定。
董園長:在最后環(huán)節(jié)的經驗擴展中,可以先讓幼兒從自身找彈性物體拓展到生活中的彈性物體。
孟繁芝老師:我認為這次探索活動完全可以延伸到活動區(qū)中,讓幼兒繼續(xù)探索。
第二次教學活動
1、請幼兒進入活動室,讓幼兒自由選擇老師提供的材料,自我探索,教師巡回指導。
材料調整后,幼兒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滿足了幼兒喜歡擺弄、觸摸、操作的愿望,老師真正的放手讓幼兒探索。
2、引導幼兒交流、討論。“請小朋友說一說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怎么玩的,玩具怎樣了?”“你剛才玩的是什么東西?有什么特別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為什么會變長變短?變大變。孔兏咦儼?”“你是怎樣使它變化的?做給大家看一看。”
從孩子的回答來看,孩子比我們成人所觀察到的東西要多也更仔細,孩子的探索過程除了老師的支持外,也需要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通過老師的點撥,引導幼兒討論、交流探究的結果。活動中幼兒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能力及動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當然在這里老師提出讓幼兒做給大家看一看,讓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使幼兒間的經驗得到了分享。
3、活動繼續(xù)進行,老師提出要求:現(xiàn)在再請小朋友嘗試玩一次,并把卡片上的這些物體根據(jù)你的發(fā)現(xiàn),用你喜歡的符號記錄下來?纯茨男┦怯袕椥缘?哪些是沒有彈性的?幼兒把玩過的物體都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記錄了下來。
教師再次提出要求:請小朋友再玩一玩剛才沒有玩過的玩具,并用你自己喜歡的符號記錄下來。
教師小結:這些東西真有趣,用力壓或拉它時它會變形,手一松,它又會變回來。
孩子在有了初步收獲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再一次嘗試、探索、思考、表征,教師把學習中獲得的知識、結論加以歸納、整理,使幼兒已有的經驗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對于“彈性的秘密”的探索活動就這樣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進行下去。在這里,老師的再次要求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索興趣,激勵著幼兒主動活動。
4、現(xiàn)在小朋友們找一找你們的身上有哪些東西是有彈性的?徐琳說:“褲腰是有彈性的。”其他小朋友也說:“還有襪子、辮子上的皮扣”“我們再找一找幼兒園內和活動室內有哪些東西是有彈性的?”“電子琴、蹦蹦床”“想想、找找你家里有哪些彈性物品?”“那么這么多有彈性的物體在我們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凱歌說:“褲腰上有彈性使我們穿起來更方便。”
小結:彈性的東西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作用很大。
教師:彈性的東西作用這么大,我們想不想也來制作彈性玩具?探索區(qū)中老師提供了很多材料,請小朋友們動動腦筋把他們制作成彈性玩具。
這個活動的全過程,體現(xiàn)了教學活動中應當培養(yǎng)幼兒“探究”精神的要求,它基本遵循了“創(chuàng)設情景——開放探究——精講點撥——經驗提升”這一教學步驟。幼兒在活動中不斷嘗試、不斷探究、不斷發(fā)現(xiàn),進而延伸到活動區(qū)中,讓幼兒的探究不斷繼續(xù)下去,激發(fā)了幼兒探究的欲望。
第二次教研組研討
老師們對活動做了以下總結:
本次活動產生于幼兒的生活中,形式多樣,以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和探索性為主題。教師把活動分為一個一個的探究過程,然后大膽創(chuàng)設一定情景,引導幼兒通過操作、探究、討論、表征來認識彈性的特征,孩子們十分感興趣,從中獲得了彈性的秘密,再經過教師的精講點撥,使幼兒原有零散的經驗得到了最后的提升。從而讓每個人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活動反思:
通過對中班科學活動《彈性的秘密》這兩次的研討活動,使我收獲很大,最初的我很想放手讓幼兒探究,但在實際活動中并沒有真正體現(xiàn)出來,在第二、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沒有充分的展開探究活動,使幼兒的探索浮于表面。通過我們教研組的研討,針對領導、老師們提出的寶貴建議我又舉行了第二次教學活動,活動中我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開放探究——精講點撥——經驗提升”這一教學步驟。讓幼兒在活動中不斷嘗試、不斷探究、不斷發(fā)現(xiàn),進而延伸到活動區(qū)中,每次的活動在以前的基礎上得到了深化,如:在第三環(huán)節(jié)的探究表征活動中,讓幼兒把沒有玩過的物體也要表征出來。從而讓幼兒的探索不斷深入。活動中,我的一次次的引導,幼兒一次次從嘗試中獲得成功,真正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積極鼓勵幼兒與同伴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總結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幼兒在歡樂的氣氛中,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和探索性,使自己已有的經驗得到了提升。這正是尊重“幼兒是學習的主體”的表現(xiàn)。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