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社區(qū) 2016-10-08 11:06:51
三、擇校,你想擇的是什么?
如果說,教育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那么擇校,簡直就是一個全民話題。君不見去年《虎媽貓爸》電視劇那么熱播?擇校,客觀上講,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從正面看,反應的是大家對教育的愈加重視,這不是一件壞事。但是,為人父母者,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一定要通過擇校來表達嗎?只能通過擇校來表達嗎?在全民熱議的擇校問題上,有多少人認真思考過:
我為什么擇校?我想擇的是什么?
這個問題,我的一位好友兼同行也問過我。教師、資源、同學,這是我當時的回答。學風、家風,這是我同事的回答。你呢?你的回答是什么?
先想清楚這個問題,然后再談要不要擇校。
大多數家長擇校,看中的其實就是資源,這個資源包括:硬件、軟件。硬件,比如學校設備的配備:電教設施、圖書、體育場地;軟件,比如學校名氣、教師教學能力、責任心。其實同學也屬于資源,孩子容易跟別人學,同學中都是愛學習的,孩子也會跟著進步。學風、家風,這也屬于資源中的軟件。
硬件,在很多大城市里應該是比較均衡的,比如北京,城區(qū)的學校都是有統一配備的標準的,老師經常會去各個學校聽課教研學習,我去過不少學校,感覺硬件條件相差不大。
軟件,既然說是軟件,其實是有點兒務虛的。
1.學校名氣——這不是三年五年就能改善的,也不是憑校長的一己之力就能改變的,而且,有名的學校當然不錯,但也不乏名不副實的學校,和名氣不大但小而美的學校。
2.教師教學能力和責任心——其實這個對學生來說,才是最關鍵的。教學能力方面,以我自己的工作經歷來說。首先,教委教研室都會組織老師定期進修、聽課、教研;其次,公立學校的老師90%以上都很負責任,很認真。所以這個不是固定不變的,只要校長有能力,老師肯進取,教師教學能力,是可以不斷提高的。責任心,這點其實并不是因為在什么單位、從事什么職業(yè),就能引起改變的,而是一個人的本質。
3.教學質量——這一點與教師教學能力和責任心密切相關。雖然名校、大校的教學質量(包括學業(yè)考試和素質教育)相對會更高,但是并不代表普通學校的孩子學習成績就一定差。不了解偏遠地區(qū),就我這些年的工作經歷,并沒有感覺到待在普通小學里,教學壓力就比名校小,有時候恰恰相反,普通小學為了在競爭中殺出血路,在教學上往往更拼!
4.同學——也就是所謂的生源。大家都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都希望班風正、學風正。但是隨著國家就近入學的政策逐漸落實,很快就會得到改善。
5.家風——也就是學生的家庭。父母文化水平高,相對更能夠輔導孩子學習,但是也不是絕對的。父母文化低,教出好孩子的,我也見過不少。父母都是高知、博士、領導,有時候高高在上慣了,往往聽不進去小學老師的意見,又覺得憑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夠安排好孩子的一生,并不甚在意小學這幾年,有時候孩子的習慣并不好。
這樣一分析,是不是擇校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必要?當然,誰都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我不反對擇校。但是,我不贊同舉全家之力謀一個學區(qū)房,不贊同那種如果上不了某某學校,孩子一輩子就完了的極端看法,不贊同上了某學校,就贏在了起跑線上的過度樂觀。
誠然,好的學校自然有好的道理。
我讀研之前在江蘇工作,讀研后到北京,這十幾年來,待過4所學校,有普校,也有名校。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名校的領導管理水平、辦學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的硬件,學生的學風,家長對學習的關注,等等方面,不可否認比普校要強不少。更不用說,名校的平臺之高,有很多活動,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是普校無法抗衡的。但是,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我所待過的這兩所普校,現在都成了名校。——可見,名校、普校之間的鴻溝,并非不可逾越!
但是,普校也有普校的好處。
孩子之間不會那么攀比。相對來說,孩子的壓力要小一點兒,競爭沒那么激烈。
優(yōu)秀孩子更容易脫穎而出。對于家庭重視教育、資質不錯的孩子來說,還有一個有利之處,就是,在不那么激烈的競爭中,更容易脫穎而出。比如說,評選優(yōu)秀學生,名額是要上級決定分配,一般名校人多,名額會相對多一點兒,但是假如名校3個名額,普校1個名額,別忘了比例,名校2500人有3個名額,普校500人卻有1個名額,誰勝出的可能大?而且有時候一些重大的評優(yōu),并不按人數給名額,而是每個學校都可以上報申請人。我就見過名校普校、大校小校都是1個候選人。
所以我說,在有能力的前提下,比如:有不菲的金錢,可以支持你買學區(qū)房,或者上很好的國際學校、私立學校,比如:你能夠在名校片區(qū)內居住,比如:有的牛單位能搞定子女入學(雖然現在這樣的所謂共建是在逐漸取消的,但是地方上不排除還存在的可能)。如果這些條件都不具備,那么絞盡腦汁、傾盡全力、砸鍋賣鐵、銀行借貸,我覺得不值得、沒必要!
再來看大家都想擠進名校的原因,主要是資源,可是經過我剛才的分析,這些資源,不管是軟件還是硬件,其實都是外在條件,而我們學過哲學的人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內因比外因重要。在學習這件事上,孩子自己的努力、家長的付出,才是內因,而學校、老師、同學,都只是外因。如果內因不夠,外因再好也沒用。
選擇學習抓得緊的學校?還是輕松的學校?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關于擇校的話題,家長們首先容易糾結的是:要不要擇校?而在能選擇的前提下,家長就開始想太多,犯了選擇綜合征:是選擇學習抓得緊的學校,讓孩子從小就適應壓力呢?還是選擇壓力小、作業(yè)少的學校,讓孩子不太累、更快樂?
我想說:家長們,你們是不是想太多了?
學習,不就應該是認真對待、上課聽講、放學寫家庭作業(yè)的嗎?不就應該是“頭懸梁錐刺股”嗎?不就應該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嗎?從什么時候起,學習可以不寫作業(yè)、快快樂樂、玩玩鬧鬧了?
親,寓教于樂沒有錯,快樂學習沒有錯,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沒有錯,但是這些只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絕不是最終目標,好嗎?快樂學習,也仍然是以掌握知識和技能為最終目的的!
在我這么多年的工作中,見了不少這樣矛盾的家長:既想讓孩子沒有壓力,不寫作業(yè),快樂玩耍,又想讓孩子考試成績好,上個好中學好大學,成為人中龍鳳的。請問,您用腳趾頭想想,覺得可能嗎?
如果家長在學習的快樂和壓力之間,態(tài)度明確、決心堅定,那就順從自己的心意做出選擇吧!如果你對此并沒有自己明確的看法,只是隨大流,盲目追求快樂教育,輕輕松松,那問別人的看法,其實意義并不大。話說回來,如果您只想讓孩子快快樂樂了,那還擇校干什么呢?
擇校成功并不代表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真正的起跑線,是家庭,是父母!對教育的重視,一定少不了的,是家庭的教育。即使擇校成功,也少不了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重視和幫助。如果不打算擇校,或者擇校失敗,亦或無法擇校,那么不管學校、老師、同學如何,做好自己,家長關注學習,孩子認真努力,也一樣差不了!
編輯推薦: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