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4 14:22:04
針對語言教學活動的建議。
基于以上各種語言活動的價值,針對調查數(shù)據,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組織講故事課時,教師最好在講第二遍故事時出示教具。有很多教師認為,圖片、視頻等直觀教具可以幫助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所以有56.3%的講故事教案顯示教師在講第一遍故事時就出示教具。從一般意義上說,這些教師的考慮是對的,圖片、視頻等直觀教具確實有利于幫助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但是我們還要想到,組織幼兒在沒有可視材料幫助下聽故事,對幼兒傾聽能力的發(fā)展、語言理解和想象能力的發(fā)展是獨特的,而且幼兒這些能力的發(fā)展也是必須的。所以,為了既發(fā)展幼兒的傾聽能力、語言理解和想象能力,又讓教具起到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作用,我建議教師講第一遍故事時不要出示教具,在講第二遍故事時可以出示教具。
第二,要在幼兒多次聽故事,并且十分熟悉故事后再對幼兒提出復述故事的要求。從選材角度講,有很多故事并不適合讓幼兒復述,只有那些語言優(yōu)美、文學性強、重復句多的故事,才適合讓幼兒復述。如經典故事中的《拔蘿卜》、《蘿卜回來了》等。從教學過程角度講,講故事課的重點在于教師的講,對幼兒比較多地進行“信息輸人”,而不是讓幼兒講,讓幼兒進行“信息輸出”。這種“信息輸入”對幼兒的語言發(fā)展極具意義,他們只有接收到各種詞匯、句子多了,并且真正掌握它們,頭腦中的詞庫、句庫才能豐富,才能靈活地運用它們,為自己的語言表達服務。但是從調查數(shù)據我們看到,講故事課中有占29.2%的教案顯示教師在當堂課上要求幼兒復述故事,有15.6%的教案顯示教師要求幼兒表演故事,有9.4%的教案顯示教師讓幼兒續(xù)編故事。這里的“復述”、“表演”、“續(xù)編”都屬于“信息輸出”,因為幼兒的“信息輸入”還不充分,其“信息輸出”必然是低質量的。所以在現(xiàn)實觀摩課中我們看到,因為教師要求幼兒聽故事后馬上復述故事,而幼兒此時對故事還沒有很好掌握,他們經常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講故事,把故事講得極其不完整,詞匯、意境大打折扣,語言質量大大降低,完全沒有文學性可言。
第三,教學過程要充分。從上邊數(shù)據我們看到,有51%的教案顯示,在一節(jié)講故事課上教師只講一遍故事,在教詩歌方面,有35.2%的教案顯示教師教一遍詩歌,在繪本教學中,70%的教案顯示教師只講一遍繪本。這些數(shù)據明確地告訴我們,很多教師的教學過程非常不充分。也就是說,教師“教”的意識過于淡漠。教學教學,教在前,學在后。只有教師教得到位了、充分了,幼兒才有可能學到位、學到手(當然,幼兒在很多時候是在主動學習,那是另一個話題,我們在這里不做討論)。教師教的過程也是幼兒的“信息輸入”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做充分了,幼兒的“信息整合”才能更好地進行。希望教師在以后上課時,如果是講故事課至少講三遍故事,如果是教詩歌課至少教三遍詩歌。為了避免讓幼兒有單調、機械的重復感覺,教師在每一次講故事或教詩歌時,其方法、形式等方面應有差異。如果是繪本教學至少講兩遍繪本。
第四,要充分利用課下時間,讓
幼兒有大量感知、復習的機會。幼兒階段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是我們幼教界的共識。因此,教師每天組織幼兒上課的時間就非常有限,經常是一天只上一節(jié)課,小班的時長是10~15分鐘,大班也才30分鐘左右,況且不可能每天都安排語言課,最多每周兩節(jié)語言課。從另一個角度看,語言課中教過的故事、詩歌等內容幼兒沒有機會復習、練習,這不符合學習的規(guī)律;而看圖講述、繪本等教學形式則需要幼兒上課之前對相應內容有提前感知,缺少了提前感知,上課時的效果會打折扣。欲解決這幾個問題都需要教師注意利用幼兒課下時間,為語言課做鋪墊或鞏固幼兒的學習成果。具體做法是:教師教幼兒新故事或新詩歌之后,把故事或詩歌錄下來(或從網上下載),經常在生活環(huán)節(jié)或活動區(qū)游戲時間播放,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待幼兒對故事非常熟悉了,再引導他們利用飯前等零散時間復述故事。看圖講述活動前,教師把將要講述的圖片掛在班里,供幼兒仔細觀察和議論。繪本活動前,教師要把相應的繪本投放在圖書區(qū),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去翻看,提前感知畫面內容和畫面銜接表達的故事情節(jié),使集體教學的效率更高。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