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9 11:33:56
合理修改教材提升教學有效度
近些年來,一些由專家組織、編寫的教材供幼兒園使用,這些教材大多包含了完整的活動框架、各領域的教學內容、具體的活動設計、教學建議,等等,甚至還配套了不少供教師和幼兒使用的教學材料。應該說這些現成的教材和教學材料為教師組織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方便。但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同樣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師手中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有些缺少經驗、對教材有依賴性的教師總是拘泥于現成教材,然后在教學中依葫蘆畫瓢地實施;而善于思考的教師,則總能在教育新觀念引領的基礎上,對教材作適當的處理,并以實踐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更加可行,以此體現自己的教學特色,追求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那么,怎樣合理修改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有效度呢?本文試以小班語言活動《一顆紐扣》這一教學案例,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因素來闡述根據幼兒需要對教材進行修改的收獲和體會。
一、結合生活實際,修訂教學目標
有了現成的教材,教師似乎只要按照具體的活動設計去準備相應的教學具,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活動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各個地方、各個教師在使用這樣的教材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目標達成率低下的情況。
現成教材中對活動目標的確定,一般都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和態(tài)度這三個維度去思考,但進一步分析,我們就會發(fā)現:有的目標與幼兒的實際生活脫節(jié)。一是有些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而使用這些教材的幼兒園如若幼兒生活中沒有相應的見識和經驗,教師照本宣科式的教學自然難以達成教學目標;二是當今的信息渠道多樣、來源寬廣,相比較前些年的同齡人而言,現今幼兒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較為豐富,原來一些教材的教學目標已顯得過于單一和低淺;三是不同地區(qū)幼兒的知識經驗的豐富程度差距較大,因此同樣的教材同樣的目標已難以適用于所有同齡的幼兒。
童話《一顆紐扣》是一則適合小班幼兒學習的故事。它的原文是這樣的:
在地上,有一顆黑黑的圓圓的紐扣。小老鼠發(fā)現了紐扣,心想:這是誰的紐扣啊?天那么冷,衣服上掉了紐扣,該多冷啊。小老鼠決定去找紐扣的主人。
小老鼠走啊走,在路上遇見了小刺猬。小老鼠問小刺猬:小刺猬小刺猬,這是你的紐扣嗎?小刺猬說:不是不是,我的紐扣是紅紅的小果子。
小老鼠繼續(xù)往前走,它來到一片蘿卜園,遇見了小兔。小老鼠問小兔:小兔小兔,這是你的紐扣嗎?小兔說:不是不是,我的紐扣是蘿卜形狀的。
小老鼠繼續(xù)往前走,走著走著,聽見一陣好大好大的聲音,原來是大象來了。小老鼠趕緊問:大象大象,這是你的紐扣嗎?大象說:不是不是,我的紐扣和皮球一樣大。
小老鼠找了好久,也沒有找到是誰掉了紐扣。天黑了,小老鼠只好回家去。小老鼠回到家,發(fā)現媽媽的衣服上少了一顆紐扣。原來,這顆紐扣是從媽媽的衣服上掉下來的。媽媽說:“謝謝你,小老鼠,你幫媽媽找到了妞扣。”說完,媽媽捧著小老鼠的臉,親了一大口。小老鼠高興地笑了。
該教材對這個活動確定的教學目標看似比較全面:從知識與技能方面看,引導幼兒了解、熟悉故事內容;從過程與方法來看,借助故事錄音、故事圖片甚或是聲像結合的課件,讓幼兒看看、說說、演演等;從情感和態(tài)度的發(fā)展目標來看,借助小老鼠的行為教育幼兒能為他人著想、做事有堅持性等。
這樣的目標沒有錯誤,但卻存在不足之處。故事內容中往往隱藏著許多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教育因素,角色的特點、語言透露的信息、等等,都值得教師去體會。陶行知先生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挖掘教材中的與生活相關的信息,幫助孩子了解、適應并學會生活。如這個故事中每個角色對紐扣的描述都不相同,綜合來看,就是幼兒生活中常用紐扣的一般特征;再如其中有的角色所描述的紐扣的特征,幼兒實際生活中也有了解。如果教師教學過程中就故事內容而進行教學,那對這些與幼兒生活中相關的因素,就會視而不見,棄而不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