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3 09:45:53
幫助兒童表達他們的感受。
嘗試理解導致兒童做出不好行為反應的感受。
給兒童的行為設置明確的是非界限,和兒童一起解決問題,和兒童討論在負面情感影響下該如何作為。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行為看出“情感訓練型”的人支持情感的表現:情感,也包括負面情感,通常被視作是有價值的、可以和別人分享的。當兒童傷心時,也許就是與這個兒童建立信任關系、與他獲得相同情感體驗的機會。成人首先要對兒童的情感體驗表示理解,并嘗試著去理解為什么這個兒童會有如此的感受,這樣,機會才會變成現實。即便兒童的傷心和當前的事件不能建立聯系,或者一時找不到兒童傷心的理由,也不要試圖禁止兒童去體驗這樣的感受。此外,時不時的傷心應被理解為屬于生活的一種正常狀態(tài)。能夠感覺到傷心應被評價為產生移情能力的重要前提:當兒童傷心,比如為一個故事里的人物死了而傷心,這就表明這個兒童感受到了別人的感受并讓自己也進入到了這個情感狀況。成人除了可表示理解和對這個兒童做些可能的安慰之外,其實也存在著和兒童一起討論如何洽當地對待傷心以及其他負面情感的機會,比如成人以自己曾經的傷心經驗和表達形式供兒童參考,或據此與兒童展開討論。[20]
“情感訓練型”的人的支持情感行為在對待兒童“生氣”時也有類似表現。父母會準備和兒童一起來“忍受”這一負面情感。兒童的情感會得到尊重。“生氣”的體驗被視為一種重要經驗。引起“生氣”這一負面情感的情境或緣由以及這一情感的本身都會被注意到。當兒童表現出“生氣”乃至憤怒情緒時,成人會視之為很好的機會去引導幼兒探索這一情感,促進兒童處理這類情感能力的發(fā)展。比如,應該以怎樣不同的方式去表達他的“生氣”,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來處理這類情感。對這類情感的意義要加以區(qū)分,兒童在每一個情景中表現出來的這種情感都會被接受,但不允許兒童用任意的行為來表達這種情感。
“情感拒絕型”的人和“情感訓練型”的人在處理孩子情感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理念。這些不同的理念是個體元情感結構的組成部分,比如面對孩子“生氣”這種情感,不同的成人可能會以如下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當5歲的孩子生氣時,有的父母會被激怒,認為孩子生氣很不好,生氣這種情感是消極的。但也有父母會接受孩子的生氣,并看到了其中的教育機會。他們會和兒童談談他的生氣問題,并對孩子的生氣表示理解。“情感拒絕型”的人和“情感訓練型”的人在面對孩子其他情感問題時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理念和感受:“情感拒絕型”的人會把“傷心”和過度自憐、過度消極以及自私行為聯系在一起。“情感訓練型”的人會把“傷心”和可能缺少什么、也許想和別人安靜待一會等聯系起來,并去探索孩子為什么會“傷心”。這兩類人面對孩子“害怕”這一情感時的感受也不一樣。“情感訓練型”的人會從中看到引導孩子認識危險的重要性,會重在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讓自己更“安全”一些。而“情感拒絕型”的人可能會把“害怕”與失敗、膽小等聯系在一起。一般來說,后一類的人是這樣看待負面情感的:對這些情感的處理不會帶來任何結果,只是在浪費時間,甚至會強化不良情感。負面情感應該被控制。相反,“情感訓練型”的人不會把負面情感視為有害,而會把它看作是值得從中探索的機會。對負面情感的處理會為孩子構建自己的生活提供重要的契機。
三、根據兒童的性別處理情感
伊蓮娜·麥考比在她的著作《性別心理學》中研究了個體發(fā)展是如何受性別影響的問題。[2]她提出了性別是由社會建構的這一假設。由此,性別差異被理解為是“社會化的產物”。[22]社會角色的一個重要職能是把不同性別的行為方式、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傳遞給下一代并且鼓勵下一代接受它們。因此,不同性別的行為方式可以放在社會背景里考察。
特定社會背景中的性別組合是不同性別個體以特定方式行動的決定條件。換言之,性別特定的行為由其他人的性別決定:如果互動中的伙伴的性別沒有被考慮到,個體就無法表現出特定的行為。比如,個體的“社交性”就可能沒有確定的性別差別:一種性別沒有比另一種性別更具社交性。但如果對同一性別組和另一性別組的社交性進行比較的話,性別組合的背景影響就顯現出來了:兒童會根據互動伙伴中的性別組合情景表現出不一樣的社交性。[23]麥考比由此提出,男女行為的差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背景以及性別組合背景,而且性別差異只能在發(fā)展的背景中得到解釋:“在某個發(fā)展階段,兩種性別相互分離,而在其他階段它們又可能走到一起了。”[24]當然,個體在性別分離階段其實也發(fā)展了具有性別特色的行為方式,但這些行為方式可能成為今后性別關系建設的障礙。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